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高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听之可以解烦忧,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

【注释】①樛:弯曲向下。②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叶下垂貌。③宜乎:怪不得。

11. 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一处停顿。(2分)

听之可以解烦忧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13. 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2分)

   11. 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一处停顿。(2分)      听之/可以解烦忧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怪不得钟情山林的雅士(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以听松风为乐而不愿离去。

13. 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林,闲适归隐(隐逸林泉)的情感。(2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心乐 ②策不以其道 B.①岸势犬牙差互 ②安陵君许寡人

C.①其境过清 ②中有足乐者 D.①潭西南望 ②登轼望之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0.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是不是矛盾?请联系文章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3分)

8.C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

9.略。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重点词语解释准确,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0.示例:不矛盾。作者被贬之后,心中抑郁,所以寄情山水摆脱抑郁心情。山水的乐趣确实能让他得到片刻的快乐,但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的环境的触发,忧伤悲愤地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表明观点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2 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B.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给读者的感觉是悲凉低沉;而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晴朗明丽,给读者感觉是喜悦昂扬。

C.选文先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领起下文,然后卒章显志,提出“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看法,最后指出两句中的“异”是一致相同的。

D.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2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B.文章第二,三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C.“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个人的遭遇和外物的触发。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4 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炼字精妙。“衔远山,吞长江”句中的“衔”、“吞”二字,拟人化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活灵活现,动感十足。

B.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C.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D.这篇纪文以骈偶短句为主,间以单行散句为主,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

25 下列几首古诗词中写到岳阳楼的一首诗是( )

A.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2——25CADA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20.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句中断三处)(3分)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22.从选文中,简要概括雁荡山的两个特点(4分)

(1) (2)

20.(3分)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句中断三处,每处1分)

21(3分)

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的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评分标准:酌情给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中漏译“为”、“守”、“凡”、“殆”等关键字词1个扣1分,扣完为止)

22.(4分)(1)山峰峭拔险怪,上耸千尺。(或者:山峰峭拔耸立,直冲云霄)(2)穹崖巨谷,皆包在诸谷中。(或者:山峰、深谷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评分标准:一点1分,意近即可)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题目。(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故常之( ▲ ) ⑵行百余里( ▲ ) 

求其能千里也( ▲ ) ⑷一食尽粟一石( ▲ )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⑵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0.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共同特点:   ▲   (自己概括)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11.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2分)

8.⑴对……感到好奇 ⑵等到 ⑶怎么 ⑷有时(每点1分)

9.⑴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⑵(给它)披上战甲奔驰起来,它开始好像跑得不很快。(每句2分)

10共同特点:食量大。(1分)

甲文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乙文句子: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每句1分)

11.示例1:我认为伯乐更重要。社会上的人才很多,但一开始却总是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伯乐”去考察发现他们,他们又如何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周文王从渭水河边发现任用了姜子牙,从而帮助自己兴周灭纣。

示例2: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如果没有人才,空有伯乐也没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千里马”,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比如“毛遂自荐”,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但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有真有那些本事,才让他一举成名。(事例准确1分,事例与观点结合议论1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可爱者甚 ( ) (2)不不枝 ( )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8.(1)蕃:多。(2)蔓:长藤(枝)蔓。

9.D

10.略

11.写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衬托)

思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

对追逐名利的恶浊世风的厌恶与鄙弃。

阅读文言文,完成第7~9题。(13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原宪甘贫

孔子卒,原宪①遂亡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③,排藜藿④,入穷阎⑤ ,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日:“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⑥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⑦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注释:①[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②[亡]流亡隐居。③[结驷连骑]随从车马接连不断,前呼后拥,指出行排场盛大。驷,sì,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驷”指马车。“骑”,马匹。④[排]披,分开。“藜藿”,一种高过人的野草。⑤[阎]陋。阎,巷门,此指里巷。⑥[行]实践。⑦[怿]yì,喜悦,高兴。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有仙则

(2)无案牍之劳形

(3)原宪亡在草泽中

(4)子贡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

9.当今社会,一些人把名誉、地位、财富看得很重,读了甲、乙两文,你一定从古仁人的身上得到了一些启示, 请将它们写下来。(不少于50字)(5分)

【答案】(1)出名   (2)使身体劳累   (3)于是、就  (4)惭愧

【答案】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答案】没有财富叫做贫穷,学习道理却不能实践才叫做病。

略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9.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野芳而幽香 舜于畎亩之中

B. 有亭翼然于泉上 执策而

C. 云而岩穴瞑 男有分,女有

D. 行者休树 受任败军之际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醒能述以文者。

11.下面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介绍醉翁亭的方位、建亭者及命名者是为了引出“醉翁之意”,意在饮酒及欣赏山水之乐。

B.作者认为山间“晦明变化”的朝暮之景略显单调,不及山间四时景色变化之美而“乐亦无穷”。

C.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描绘,映衬了百姓安居乐业及太守政事繁忙的事实。

D.文章最后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D(在;A开放/被任用;B靠近/面对;C聚拢/女子出嫁)

(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或:宴会尽兴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评分说明:解释“酣”1分;“丝竹”1分,共2分)

(2)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评分说明:解释“以”,倒装句式各1分,共2分)

D (A.原文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所以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只在“山水之间”;B.原文并没有提到“朝暮之景”略显单调的文字,“乐亦无穷”是作者欣赏山中早晚和四季之景后的共同感受,而不只是四季之景的感受; C.“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映衬了百姓安居乐业是对的,而反映太守“政事繁忙”是错的,恰恰反映了太守“政事清简”,以致有时间游山玩水宴请宾客。)

活 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0. 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若印三二本 (2)瞬息可

11.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 唐人尚未盛之 其印予群从所得

B. 持就火炀 木格贮

C. 草火烧 手拂之

D. 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则以一平板按

12. 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翻译:

13.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对活板的制作、功效和用法的介绍,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横线处的的文字填写出来。(用原文回答)(4分)

作者对活板的介绍突出了一个“活”字,如“”,字是活的;“”,

排版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印刷是活的;“”,字

印的数目是活的…… “活板”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10.(1)通“只”  (2)完成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11. A    评分:共2分

12.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评分:本题共3分

13.①每字为一印     ②密布字印    ③更互用之    ④每一字皆有数印  

评分:共4分,每空1分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9.填空(2分)

⑴《三峡》“素湍绿潭”一句中“素”是“白色的”的意思,《祖逖》“睿素无北伐之志”一句中“素”是“向来”的意思,文中“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素”的意思是

⑵《陈涉世家》“以激怒其众”一句中“以”是“用来”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一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文中“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中“以”的意思是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⑴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⑵用讫再火令药熔

11.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活板印刷的快捷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9.⑴向来 ⑵用来

    评分:共2分。每空1分。

10.⑴铁板上用松脂、蜡混和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着。

⑵印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

11.①大量印刷速度快 ②排板速度快 ③添补新字速度快 ④拆板速度快

    评分:共4分。每个要点1分。完全照抄原文,不得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