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选自《童趣》)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脖子) 为之(强大) B.作青云白鹤(看) 果如鹤(鸟鸣)云端

C.云(聚拢) 而岩穴(昏暗) D.非(管乐器) 非(弦乐器)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心所向 山间朝暮也 B.为之怡称快 杂而前陈者

C.以土砾凸为丘 前呼,后者应 D.徐喷丛草为林

1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和“太守”一样有物外之情,他们都会用心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喝酒过度的样子。

C.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而驱之。

D.《童趣》写法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

砾比作丘谷。《醉翁亭记》以实写的方式,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

景以及亭子周围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3.C.

14.B.

15.B.

16.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我把这个景象)比作是“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样我高兴地拍手叫好。

(2)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错杂乱,站起来又坐下来大声喧哗的情景是宾客们快乐的情景。

满井游记(10分)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呷浪之 ②夫不能以游

③而此地与余近 能无纪

16.翻译下列句子。(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7.选文第一段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满井早春气息?(2分)

18.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15.①代鱼  ②坏,耽误 ③正好评,恰好 ④怎么(4分,每个1分)

16.(我)才知道效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啊。(2分,两个“始”必须译到位,否则扣1分)

17.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风力、游人、鱼鸟。(2分,写到其中三个即给2分)

18.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2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负:依仗。②贻:遗留。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春和明( ) (2)酒临风( )

(3)众忌疾( ) (4)受人言( )

1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重修岳阳楼;不知有汉B.此岳阳楼之大观也;至无可用,放之山下

C.异二者之为;今闻无罪D.悍吏来吾乡;无案牍劳形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6分)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3)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

14.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3分)

11.(1)日光 (2)端,持 (3)被 (4)少( 每词1分,共4分。)

12.D( 2分 ) 

13.句子翻译:(1)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3)范文正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每句2分,大意正确1分,关键词语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14. 围绕“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等回答即可。(3分)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人心情。山树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中华书局《白居易集》)

①余杭郡:杭州。②撮,聚集。③渟渟:水流停滞而聚积。④蠲(juān)烦析酲(chénɡ):消除烦闷、解除困乏。⑤矧(shěn):况且。⑥潺湲(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人心情( ▲ ) (2)山树盖( ▲ )

(3)可足于床下( ▲ ) (4)可言哉( ▲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坐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A.饮少辄醉,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B.欲信大义于天下,智术浅短。(《隆中对》)

C.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

D.尉剑挺,广起,夺杀尉。(《陈涉世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2)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则是通过手法表现这一点的。(2分)

10.4分)(1)使……振奋  (2)作为 (3)洗  (4)尽(每个1分)

11.(2分)C

12.(4分)1)就杭州的山水来说,灵隐寺是最好的。(2)云从冷泉亭的亭梁间生出,泉水和冷泉亭的台阶齐平。(每句2分,其中每小句1分)

13.2分)撮奇得要(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侧面描写(每点1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陷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2.对《岳阳楼记》一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三、四两个自然段采用对比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B.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C.本文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不同,后者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古仁人看了不同的自然景物后引发出的“悲”、“喜”两种情。

23.有关本文的语言风格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流利畅达,简洁凝练。B.庄严质朴,音韵和谐。

C.抑扬顿挫,富于变化。D.骈散结合,以骈为主。

24.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既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又有精辟深刻的议论,还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将抒情、议论、写景自然的结合起来。

B.“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C.本文叙事、 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D..第二段开头从空间和时间连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25.本文所说的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西门城头,为“五大名楼”之一。我们山东的“蓬莱阁”也是其中之一,下面几首诗词中提到“蓬莱”的一项是( )

A.《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苏轼)

B.《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C.《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D.《无题》 (李商隐)

22 A23 D24 B25 D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高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听之可以解烦忧,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

【注释】①樛:弯曲向下。②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叶下垂貌。③宜乎:怪不得。

11. 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一处停顿。(2分)

听之可以解烦忧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13. 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2分)

   11. 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一处停顿。(2分)      听之/可以解烦忧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怪不得钟情山林的雅士(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以听松风为乐而不愿离去。

13. 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林,闲适归隐(隐逸林泉)的情感。(2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心乐 ②策不以其道 B.①岸势犬牙差互 ②安陵君许寡人

C.①其境过清 ②中有足乐者 D.①潭西南望 ②登轼望之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0.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是不是矛盾?请联系文章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3分)

8.C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

9.略。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重点词语解释准确,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0.示例:不矛盾。作者被贬之后,心中抑郁,所以寄情山水摆脱抑郁心情。山水的乐趣确实能让他得到片刻的快乐,但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的环境的触发,忧伤悲愤地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表明观点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2 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B.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给读者的感觉是悲凉低沉;而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晴朗明丽,给读者感觉是喜悦昂扬。

C.选文先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领起下文,然后卒章显志,提出“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看法,最后指出两句中的“异”是一致相同的。

D.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2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B.文章第二,三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C.“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个人的遭遇和外物的触发。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4 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炼字精妙。“衔远山,吞长江”句中的“衔”、“吞”二字,拟人化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活灵活现,动感十足。

B.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C.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D.这篇纪文以骈偶短句为主,间以单行散句为主,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

25 下列几首古诗词中写到岳阳楼的一首诗是( )

A.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2——25CADA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20.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句中断三处)(3分)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22.从选文中,简要概括雁荡山的两个特点(4分)

(1) (2)

20.(3分)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句中断三处,每处1分)

21(3分)

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的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评分标准:酌情给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中漏译“为”、“守”、“凡”、“殆”等关键字词1个扣1分,扣完为止)

22.(4分)(1)山峰峭拔险怪,上耸千尺。(或者:山峰峭拔耸立,直冲云霄)(2)穹崖巨谷,皆包在诸谷中。(或者:山峰、深谷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评分标准:一点1分,意近即可)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题目。(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故常之( ▲ ) ⑵行百余里( ▲ ) 

求其能千里也( ▲ ) ⑷一食尽粟一石( ▲ )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⑵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0.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共同特点:   ▲   (自己概括)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11.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2分)

8.⑴对……感到好奇 ⑵等到 ⑶怎么 ⑷有时(每点1分)

9.⑴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⑵(给它)披上战甲奔驰起来,它开始好像跑得不很快。(每句2分)

10共同特点:食量大。(1分)

甲文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乙文句子: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每句1分)

11.示例1:我认为伯乐更重要。社会上的人才很多,但一开始却总是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伯乐”去考察发现他们,他们又如何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周文王从渭水河边发现任用了姜子牙,从而帮助自己兴周灭纣。

示例2: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如果没有人才,空有伯乐也没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千里马”,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比如“毛遂自荐”,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但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有真有那些本事,才让他一举成名。(事例准确1分,事例与观点结合议论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