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浪层层 ⑵泉而

⑶日光下 ⑷悄怆幽邃 邃

7. 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潭西南望 溪深鱼肥 B.夫不能游堕事 其境过清

C.徒步则汗出浃背 ,胡不已乎 D.岸势犬牙差互 如土石何

8. 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⑴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3分)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分)

9. 甲乙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共同点?两文作者观景后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3分)

    5.(2分)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6.(4分)⑴像鱼鳞一样      ⑵喝茶    ⑶穿过,透     ⑷深

7.(2分)B

8.(5分)⑴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羽毛和鱼鳞鱼鳍之间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⑵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9.(3分)修辞手法上,甲乙文都采用比喻、拟人手法来描写景物。(或:两文在写景中都融入作者的感受。或:两文都通过描绘动物愉悦的情态来表现人物的心情。言之有理即可)不同:甲文在踏春中流露出欣喜洒脱的情怀,乙文则在赏景中流露出抑郁忧伤之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9题。(18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2分)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树林阴( ) (2)而不知太守之其乐 ( )

(3)月色入( ) (4)无与为乐者( )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水落石出者 山不加增B.禽鸟知山林乐 岂他人过哉

C. 醒能述文者 其境过清 D. 相与步中庭 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分)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分)

9.欧阳修与苏轼同是被贬之人,他们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细微差别,请说出他们的异同点。(4分)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分,每处1分)6、①遮盖、遮蔽 ②以……为乐 ③门、门窗 ④想、想到  7、(3分)B  8、(5分)①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林中的雾气立即消散净尽,等到烟云回聚,山岩洞穴显得昏暗阴沉。(3分,其中:若夫、开、归、暝,各0.5分,句子的通顺与否1分。)②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其中:但、耳 各0.5分,句子通顺与否1分) 9、共同点:都有旷达的胸襟,乐观的心态(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分)不同点:欧阳修:抒发了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情感。  苏轼: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有自嘲、自解的心态。(2分,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9题。(16分)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节选)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节选)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刻 唐 贤 今 人 诗 赋 于 其 上 ②得 之 心 而 寓 之 酒 也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③醉翁之不在酒 ( )

7.下面加点词用法或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云归岩穴暝 潭西南

B. 酿泉 山峦晴雪所洗

C. 属予作文记之 醒能述文者

D. 出而林霏开 光下澈,影布石上

8.翻译句子。(5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3分)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分)

9.请联系甲乙两篇全文,说说“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 与欧阳修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3分)

(16分)5.(2分,每处1分)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得 之 心 /而 寓 之 酒 也

6. (3分)① 规模   ②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    ③ 情趣

7.(3分)D 

8.(5分)(1)(3分)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则”、“备”各0.5分  )

(2)(2分)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绿阴。(“发”、“秀”各0.5分)

9.(3分)“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是以物喜,以己悲;(1分)而欧阳修的“览物之情”是与民同乐。(1分)前者立足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后者则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9题。(17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似 与 游 者 相 乐     ②今 天 下 三 分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②心之( )

③潭中鱼百许头( )

7.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山不加增

B.其境过清 塞忠谏之路也

C.岸势犬牙差互 真无马邪

D.乃记而去 宋地方千里

8.翻译句子。(6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9.两段多次出现“乐”,联系文段分析比较,柳宗元的“乐”与欧阳修的“乐”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

5.(2分,每处1分)①似/与游者相乐②今/天下三分6.(3分,各1分)①向西、往西②认为……快乐(对……感到快乐)③大约7.(3分)A 8.(6分)(1)(3分)(那小溪)像北斗那样曲折,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或时隐时现)。(2)(3分)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9.(3分)相同:都借山水之乐来排遣遭贬后心中的郁抑。(1分)不同:甲文是看到小石潭后的惊喜,是个人短暂的快乐,(以“乐”写忧,其情感主调是凄苦的)(1分);乙文作者表达的是与民同乐(在他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和乐,他也以此为乐)。(1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8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欣然起行( ) (2)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7. “怀民亦未寝”的“亦”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8.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言辞意境的美好,历来为人们褒扬。请从语言鉴赏的角度,简析这句句子为人称道的原因。(2分)

9. 作者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句中“闲人”一词的含义?(2分)

6.(1)高兴、愉快的样子(2)只,仅仅

7. 亦是也的意思,说明怀民与作者(苏轼)都没睡,暗示了两人心意相通、情趣相投、互为知己的感情。

8. (1)连用两个比喻。 “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2)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3)“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做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答出一点得一分)

9.“闲人”本指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作者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是闲人而可赏月,又表达了作者的安闲自适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陷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2.对《岳阳楼记》一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三、四两个自然段采用对比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B.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C.本文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不同,后者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古仁人看了不同的自然景物后引发出的“悲”、“喜”两种情。

23.有关本文的语言风格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流利畅达,简洁凝练。B.庄严质朴,音韵和谐。

C.抑扬顿挫,富于变化。D.骈散结合,以骈为主。

24.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既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又有精辟深刻的议论,还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将抒情、议论、写景自然的结合起来。

B.“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C.本文叙事、 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D..第二段开头从空间和时间连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25.本文所说的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西门城头,为“五大名楼”之一。我们山东的“蓬莱阁”也是其中之一,下面几首诗词中提到“蓬莱”的一项是( )

A.《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苏轼)

B.《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C.《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D.《无题》 (李商隐)

22 A23 D24 B25 D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两岸连山,略无处。 (2)每至晴初霜

(3)空谷传响,哀转久。 (4)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1. 本文按照先 的结构布局谋篇,先 的顺序,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三峡七百里雄奇秀丽的景色和四季不同的特点。

22.文中结尾加线句子是作者对秋天三峡景色的描绘,请你对这个句子进行分析。

文言文(8分)

19 .(2分)(1)通“缺”,断开  (2)早晨  (3)消失  (4)飞奔的马

     说明:此题2分,每小题0.5分

20 .(2分)(1)如果不是中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说明: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21.(2分)总  分  山  水

说明:此题2分,答对一个0.5分。

22 .引用渔歌,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日萧瑟、悲凉、凄清的氛围。

 说明:此题2分,大意正确即可。

【甲文】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选自《童趣》)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脖子) 为之(强大) B.作青云白鹤(看) 果如鹤(鸟鸣)云端

C.云(聚拢) 而岩穴(昏暗) D.非(管乐器) 非(弦乐器)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心所向 山间朝暮也 B.为之怡称快 杂而前陈者

C.以土砾凸为丘 前呼,后者应 D.徐喷丛草为林

1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和“太守”一样有物外之情,他们都会用心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喝酒过度的样子。

C.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而驱之。

D.《童趣》写法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

砾比作丘谷。《醉翁亭记》以实写的方式,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

景以及亭子周围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3.C.

14.B.

15.B.

16.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我把这个景象)比作是“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样我高兴地拍手叫好。

(2)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错杂乱,站起来又坐下来大声喧哗的情景是宾客们快乐的情景。

满井游记(10分)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呷浪之 ②夫不能以游

③而此地与余近 能无纪

16.翻译下列句子。(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7.选文第一段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满井早春气息?(2分)

18.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15.①代鱼  ②坏,耽误 ③正好评,恰好 ④怎么(4分,每个1分)

16.(我)才知道效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啊。(2分,两个“始”必须译到位,否则扣1分)

17.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风力、游人、鱼鸟。(2分,写到其中三个即给2分)

18.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2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负:依仗。②贻:遗留。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春和明( ) (2)酒临风( )

(3)众忌疾( ) (4)受人言( )

1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重修岳阳楼;不知有汉B.此岳阳楼之大观也;至无可用,放之山下

C.异二者之为;今闻无罪D.悍吏来吾乡;无案牍劳形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6分)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3)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

14.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3分)

11.(1)日光 (2)端,持 (3)被 (4)少( 每词1分,共4分。)

12.D( 2分 ) 

13.句子翻译:(1)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3)范文正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每句2分,大意正确1分,关键词语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14. 围绕“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等回答即可。(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