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列各题。(18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3分)
名之者谁? 日出而林霏开 佳木秀而繁阴
16、对“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翻译最准确的一项( )(2分)
A.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挽着走,来来往往不断,滁州的人在游玩。
B.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老老小小来往不断,这是滁州人在出游啊。
C.老年人和小孩互相扶持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D.老年人提携着小孩走,来来往往不断的是滁州的人们在游玩啊。
18、按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写山间夏季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
(2)写太守与民同乐时醉态的句子是:__ ____ _,___ _____ _。
19、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3分)
20、第三段文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各用简洁的文字概述出来。(2分)
21、通过你的理解,作者都“乐”了些什么?(3分
22.文中写太守的“醉态”,很有特色,那么,太守是因何而醉的?(3分)
15. 取名,命名 就 林中朝雾气 茂盛 下棋 酒杯酒筹
16.B 17、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18.(1)佳木秀而繁阴(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19、由远及近。写醉翁亭周围环境的优美,引出醉翁亭,为下文作铺垫。
20.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1.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22、因百姓和乐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百姓安乐富足说明太守政治清明,政绩昭著,因而醉之。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 16——20题。(16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3分)
①去国怀乡 ②春和景明 ③把酒临风
11.文中加点的“尝”“为”“微”“归”四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2分)
A.经常 做法 没有 归依B.曾经 两种心情 微小 回家
C.尝试 两种心情 细微 回归D.曾经 两种心情 没有 归依
12.文言翻译——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13.阅读理解并用原文填空。(5分)
①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②文中与“悲”相对应的八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喜”相对应的八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 ,“退”指:_ ______ 。
14.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2分)
10(1)离开国都 (2)日光,阳光(3)对着
11、D
12(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得失或喜或悲。(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13、(1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0——16题。(12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蒙络摇缀 (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斗折蛇行 ( ) (4)悄怆幽邃 ( )
7.文中第2段写了潭水和游鱼的特点,你认为作者写作的妙处何在?(3分)
8.文中高度概括潭中氛围的是哪八个字?(2分)
9.文中两次写“乐”,这和文章哀伤凄凉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3分)
6、 缠绕 / 左右,来/像蛇一样
7、这段正面描写鱼,却在侧面描写水,可谓是“无一句写水,却又句句写水”。
通过鱼的影子射在石头上、与在水底的活动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都能表现出潭水的清澈。
8、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柳宗元参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9.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 ,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 ▲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6分)
7.答案:D
评分:共3分。答对得3分。
8.答案: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 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评分:共6分。每问3分。填空1分,回答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问题。(12——18题,共18分)
【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2、甲文选自《 》 乙文作者是 (1分)
13、解释加点的字。(2分)
去 ( ) 忧谗 ( ) 蔌 ( ) 觥筹 ( )
14.翻译下面句子。(3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5.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2分)
16.甲文中的“古仁人之心”是指 “二者之为”是指 乙文中写了 、 、 、 四个场面。(4分)
17.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以 为主,乙文以 为主。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政治抱负,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4分)
18、想一想,两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那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2分)。
16、岳阳楼记 欧阳修17、离开;担心人家说坏话;菜蔬;酒杯、酒筹18、(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略19、指阴天登楼的人; 他们仕途失意,被贬官,遭遇坎坷,他们不能做到“不以物喜”20、描写抒情议论 ; 记叙描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广胸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复;与民同乐21、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广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等。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2—15题。 (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②余以为妙绝.( )
1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5. (1)赏莲 莲在文中象征了 具有 的高尚品格。(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5、①亲近而不庄重
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
6①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
②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7、(1)(4分)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庄重,质朴,正直
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2)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乙文:参考译文
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一天,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面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花中的仙子。李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绝妙极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挐 同:拏/拿)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 ) (2)客( )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
12.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4分)
答:
9.C(2分)
10.(1)这(1分)(2)客居(1分)
11.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P道别。(2分)
12.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2分)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2分)(大意相同即可)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桃花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闻有此人,咸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0.解释下面句加点的词。
①便要还家 ②乃不知有汉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2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却让老百姓躲起,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20.①邀请或通“邀”(1分) ②竟然(1分)
21.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分,译错一个字扣1分)
22.要点①政治__;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1点1分,答出2点即可)
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芳香
C.山肴野蔌 蔌:菜蔬D.弈者胜 弈:下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8.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4分)
[073c6d48398bb14a.jpg]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本文选自 作者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水尤清冽( ) ②为坻,为屿( )
③悄怆幽邃( ) ④隶而从者 ( )
11.文章开篇便向读者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作者着重把笔力放在池潭的精心描写上,通过对形态各异的石头和周边景物的描绘,意在突出小石潭哪些特点?(2分)
12.二、三两段文字,将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刻画得鲜明生动,形神俱备,这一方面得力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另一方面还得力于作者在写作上运用了哪些手法?(2分)
13.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排遣遭贬的抑郁,然小石潭带给他的快乐转瞬而逝,彻骨的凄怆还是涌上了他的心间。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小石潭的哪些内容引发了作者的联想,使他在感情上形成了由“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 (3分)
9.柳河东集 柳宗元 (共1分,每空0.5分)
10.①格外 ②水中高地 ③忧伤的样子 ④跟随(共2分,每小题0.5分)
11.奇特、清澈、清丽、幽静。(共2分,写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12. 动静结合、巧妙的比喻。(共2分,每点1分)
13.①从文章开篇“伐竹取道”中,可知小石潭处在一个荒僻的环境中,这易让作者联想到自己被贬之地的荒凉;②从小溪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中,容易让作者联想到自己的未来,产生一种迷惘的感觉;③从“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中,小石潭幽寂的气氛,使作者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触发了作者遭贬的忧伤情怀。(共3分,写出三点,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