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8——13题。(18分)
(甲)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侵晓窥檐语 ⑵可爱者甚蕃
⑶芙蕖则不然 ⑷自夏徂秋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1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10.(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12.(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 的情感。(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丙)段按照 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4分)
13.(甲)词中“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荷叶的(丙)段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显得更为形象、传神?(3分)
8.⑴临近拂晓⑵多⑶这样⑷往,到
9.D
10.B
11.⑴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
⑵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分内之事,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12.思念故乡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时间 喜爱、赞美
13.用具体的词,更为直观可感;写景叙事化,更富动感,更像电影;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莲荷一片临风而举的最基本特征;字字用得妙,尤其是“一一”二字;还表现了诗人不断扩展,默默欣赏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12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A. 乃悟前狼假寐 B.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D. 止增笑耳
17.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固以怪之矣
1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4分)
A. 少时,一狼径取,其一犬坐于前
B.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20.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16.A、睡觉;B、名次活用为动词,打洞;C、攻击;D、只。
17. A 18、翻译略
19. D 20.C
狼子野心(8分)
[清]纪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③患耶?
注:俟(sì):等待。 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贻(yí):这里是“遗留”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2分)
①与家犬杂畜 ②信不诬哉
11、指出下面的“其”各指代什么:(3分)
(1)竟忘其为狼: (2)将啮其喉: (3)乃杀而取其革:
1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表现了狼的 的特点。(1分)
13、文中划线句子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主人方面来理解)(2分)
10、养 实在,的确 11、(1)指小狼(2)主人(3)狼
12、阴险狡诈 13、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阅读《爱莲说》完成10-13题。(18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B.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 ) (2)不蔓不枝 ( )
(3)亭亭净植 ( ) (4)予谓菊 (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A B
12.(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1分)
(2)有人称赞莲花可目、可鼻、可敬,请你结合原文说说他这样评价的理由(3分)
13.(1)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请你说说上文和此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表达作用上的不同之处分别是什么。(3分)
(2)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10.(4分)(1)多(2)生藤蔓(3)树立(4分)认为
11.A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媚(2分)
B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后就很少听到了。(2分)
12.(1)莲,花之君子者也(1分)
(2)可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可鼻 :香远益清 可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分)
13.(1)相同点: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不同点:上文是用菊花衬托莲花,表现莲花的君子品性,诗句中是用荷花衬托菊花,表现菊花傲霜的坚毅品格(3分)
(2)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坚定不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只有自己真正强大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16~19题。(共12分)
【甲】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⑴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黄鹤楼》)
【乙】水居一室耳,高①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②。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③,西则九龙峙④焉。楼成,高子⑤登而望之曰:“可⑥矣!吾于山有穆⑦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⑵可以被⑧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⑨,可以宾月⑩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选自《可楼记》)
【注释】:①高:高出。②辟:开。③九陆:平原。④九龙峙:九龙山耸立。⑤高子:自称。⑥可:适合人意。⑦穆:和顺。⑧被:通“披”,引申为享受。⑨暄:温暖。⑩宾月:皓月。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
⑴ 返憩于此( ) ⑵ 耸构巍峨 ( )
⑶ 楼可方丈( ) ⑷ 名之曰“可楼”( )
17.用现代汉语写出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
⑵
18.仔细阅读文章,分别写出两文的中心句(原句)。(2分)
【甲】:
【乙】:
19.同是写楼,【甲】【乙】两文在内容表达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2分)
16.⑴返回休息。 ⑵矗立的楼宇。 ⑶大约。 ⑷适合人意。(共4分。意对即可)
17.⑴ 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⑵ 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共4分。一句2分,意对即可)
18.【甲】荆吴形胜之最也。【乙】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共2分)
19.【甲】侧重写黄鹤楼本身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而【乙】侧重写楼内主人悠闲惬意的主观感受。(共2分。意对即可)
【译文】:(这不过是)水边上一个小小的居室罢了,偏左室内往上搭一间小楼。楼大一丈见方,四面开窗。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九龙山耸立在西。小楼筑成,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山使我感到和顺舒畅,水使我觉得悠远闲静,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好呀!多快乐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楼”,意思就是我心满意足以为可以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悄怆幽邃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2分)
5.①大约 ②忧伤的样子(说明:本题2分。)
6.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说明:本题2分。)
7.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借景抒情,是指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选文中作者眼前景物之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内心“悄怆”。(说明:本题2分。)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列各题。(18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3分)
名之者谁? 日出而林霏开 佳木秀而繁阴
16、对“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翻译最准确的一项( )(2分)
A.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挽着走,来来往往不断,滁州的人在游玩。
B.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老老小小来往不断,这是滁州人在出游啊。
C.老年人和小孩互相扶持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D.老年人提携着小孩走,来来往往不断的是滁州的人们在游玩啊。
18、按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写山间夏季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
(2)写太守与民同乐时醉态的句子是:__ ____ _,___ _____ _。
19、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3分)
20、第三段文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各用简洁的文字概述出来。(2分)
21、通过你的理解,作者都“乐”了些什么?(3分
22.文中写太守的“醉态”,很有特色,那么,太守是因何而醉的?(3分)
15. 取名,命名 就 林中朝雾气 茂盛 下棋 酒杯酒筹
16.B 17、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18.(1)佳木秀而繁阴(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19、由远及近。写醉翁亭周围环境的优美,引出醉翁亭,为下文作铺垫。
20.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1.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22、因百姓和乐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百姓安乐富足说明太守政治清明,政绩昭著,因而醉之。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 16——20题。(16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3分)
①去国怀乡 ②春和景明 ③把酒临风
11.文中加点的“尝”“为”“微”“归”四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2分)
A.经常 做法 没有 归依B.曾经 两种心情 微小 回家
C.尝试 两种心情 细微 回归D.曾经 两种心情 没有 归依
12.文言翻译——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13.阅读理解并用原文填空。(5分)
①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②文中与“悲”相对应的八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喜”相对应的八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 ,“退”指:_ ______ 。
14.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2分)
10(1)离开国都 (2)日光,阳光(3)对着
11、D
12(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得失或喜或悲。(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13、(1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0——16题。(12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蒙络摇缀 (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斗折蛇行 ( ) (4)悄怆幽邃 ( )
7.文中第2段写了潭水和游鱼的特点,你认为作者写作的妙处何在?(3分)
8.文中高度概括潭中氛围的是哪八个字?(2分)
9.文中两次写“乐”,这和文章哀伤凄凉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3分)
6、 缠绕 / 左右,来/像蛇一样
7、这段正面描写鱼,却在侧面描写水,可谓是“无一句写水,却又句句写水”。
通过鱼的影子射在石头上、与在水底的活动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都能表现出潭水的清澈。
8、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柳宗元参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9.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 ,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 ▲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6分)
7.答案:D
评分:共3分。答对得3分。
8.答案: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 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评分:共6分。每问3分。填空1分,回答2分。意思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