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岳阳楼记》(节选),解答8-11题。(11分)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国怀乡( ) ②酒临风(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感极悲者矣 鸣之不能通其意

B.居庙堂之高则忧民 殚地之出

C.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临于泉上者

D.予尝求古仁人心 医好治不病以为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1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忧乐观?你认为这种忧乐观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060652955e8c615c.jpg]

[336d26ba32a4123f.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⒚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渔人甚之 (2)便还家 (3)病终 (4)来此绝境

⒛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渔人甚异 公将鼓B.各复延至家 安陵君许寡人

C.时冰皮始解 其一犬坐前D.可为师矣 卷石底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9.(1)感到奇怪,以……为异 (2)通“邀”,邀请   (3)不久 (4)与世隔绝的地方     20.C         21.(略)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上下白( ) (2)从武林门而西( )

(3)棹小舟入湖( ) (4)取道……石径塘而( )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

B. ①才一头 ②今亡亦死,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为忠善者

D. ①次早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6.(3分)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 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

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

(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附译文:

  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与谢中书书》)

1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有龙则(2)惟吾德

(3)无案牍之劳形 (4)四时

1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有仙则/卷卷有爷B.斯陋室/吾剑之所从坠

C.答谢中书/家抵万金D.山川美/食不能尽其才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4.填空与简答。(4分)

(1)乙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2分)

“_____ _ ”和 “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简析。(2分)

(14分)  11.灵验,神奇;品德高尚;使身体劳累;都(每题1分,计4分)12.C(2分)13.(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2)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每题2分,计4分)14.(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每空1分,计2分)(2)甲文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情感。(意思对即可,计2分)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第11~14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国怀乡 乃记之而 B.予求古仁人之心 趋百里外

C.宠辱偕 窥谷反D.吾谁与 太守而宾客从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连月不 开:

(2)春和明 景: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翻译: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

14.结合《岳阳楼记》内容,为下面对联补出上联 (2分)

上联:

下联:醉翁亭里欧阳修饮酒抒怀

11.答案:D                                          (2分)

12. 答案:(1)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2) 日光。    (共2分。每小题1分)

13.答案:(1)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共4分。每小题2分)

14.示例:岳阳楼上范仲淹托物寄情   (合乎要求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13分)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往来忽( )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1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百许头( ) 怀民亦未 ( )

1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1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1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1.xī  ;  suì  

12. 大约  ;  睡觉、眠、卧    

13. ①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② 想到(考虑) 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1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乐之”也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挐 同:拏/拿)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 ) (2)客( )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

12.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4分)

答:

9.C(2分)  

10.(1)这(1分)(2)客居(1分)

11.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P道别。(2分)

12.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2分)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2分)(大意相同即可)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文言文阅读。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节选)[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云归而岩穴暝 暝: (2)野芳发而幽香 芳:

(3)而或长烟一空 一: (4)把酒临风 把: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18.甲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乐”与乙段中“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16、昏暗 花 全 端着17、略。18.甲段既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解苦闷情怀。乙段不只表达与民同乐,还表现了“先忧后乐”的思想境界。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蜘蛛杀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 ②踞:趴。 ③颠掷:摆动 ④盬(gǔ):吸饮。

5.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林间( ) ⑵远( )⑶昂首吞蜘蛛( ) ⑷果腹而( )

6.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 蛇复昂首待 然往来视 B. 势稍不及 蜘蛛忽悬丝

C. 俄而百千人呼 因跳踉㘎 D. 习其声 香远

7.翻译下列句子。

⑴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3分)

⑵蛇意稍倦,以首俯地。(3分)

8.(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A. ”到“觉无异能者”,再到“ B. ”。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C. ”。(请用选文原句填空)(3分)

9. 不论是甲文驴的惨剧还是乙文蜘蛛的智胜,都引人深思。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你从它身上得到的启示。(3分)

(18分)5.(4分,各1分)⑴隐藏,躲避       ⑵逃走 ⑶想要 ⑷离开   

 6. B(2分)

7.⑴(老虎)又渐渐靠近它,态度更加亲近而不庄重,摇晃依偎,冲击顶撞。驴非常愤怒,就用蹄子踢老虎。(3分) ⑵(3分) 蛇心情略微疲惫了,便将头伏在地上(休息)。

8.(3分)(1)甲文:A  以为神  B  技止此耳;(各1分)

乙文:C  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2分)

9.(3分) 示例:从驴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

从蜘蛛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1)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2)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攻其不备,也能出奇制胜。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19—25题。( 16 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__《卜算子·咏梅》

19、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

A.、可爱者甚(多) 出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不染

B.、晋陶渊明爱菊(仅,只) 濯清涟而不(美丽而不庄重)

C.、清涟而不妖(洗涤) 亭亭净(种植)

D.、可远观而不可玩焉(亲近而不庄重)乎众矣(当然)

20、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A.、水陆草木之花B.、蔽林而窥之

C.、何陋之有D.、无丝竹之乱耳

2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

A.、《爱莲说》是唐代刘禹锡的托物言志的铭文。

B.、文章用“菊”和“牡丹”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C.、文章最后一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D.、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

22.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译文:

2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

24、【甲】文用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3分)

25.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19、C   20、D    21 、A   22、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还有谁呢?   23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4 、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25 、 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