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 ) ②目似瞑,意暇甚 ( )
③以刀劈狼首 ( ) ④ 既而奄奄僵卧(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20.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①旧,原来②空闲③用④不久(2分)
18.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4分)
19.D (2分)
20.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4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
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的香味
C.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跟随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 而年又最高
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其主不能守
C. 名之者谁D. 醒能述以文者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不以物喜
10.第1卷文言文中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
地方?(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与摘录原句相结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 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山行六七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B.芳:香花。 .
9.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
折,译为“但是”; 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
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
10.(3分)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
为政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途;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
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治理有方。
(不奢靡、民和乐,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即可得3分)
11.(6分)(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沿着山
路”“从”各1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共3分)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欣赏”“领会在”“寄托在”各1
分,共3分)
(2014徐州市)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上下一白( ) (2)从武林门而西( )
(3)即棹小舟入湖( ) (4)取道……石径塘而归( )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6.(3分)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 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
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
(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附译文:
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2014济宁市)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9.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 ,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 ▲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6分)
7.答案:D
评分:共3分。答对得3分。
8.答案: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 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评分:共6分。每问3分。填空1分,回答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9—12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1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
9、B
11、D
10、①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分点:策,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充分发挥”亦可)
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派遣)
12、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甲)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①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②不散,卒踬仆③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④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宗元《蝜蝂传》)
注释:①困剧:非常困倦疲累。②因:因而。 ③踬仆:倒下。 ④货:货物。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薄暮冥冥 薄:
(2)至若春和景明 景: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4)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病:
11.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及其怠而踬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B.不以物喜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D.人或怜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12.甲文中不是用来表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一项是( )(2分)
A.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是进亦忧,退亦忧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3.理解填空(2分)
甲文中弘扬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乙文中讽刺的是一种 行为。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2)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译文:
10.(4分)(1)薄:迫近(2)景:日光(3)先:在……之前(4)病:困苦不堪
11.(2分)C(A顺承/修饰 B.因为/用 C就/就 D代词,代蝜蝂/动词,到、去、往)
12.(2分)A
13.(2分)贪得无厌(贪心不足、聚敛资财,意思对即可)
14.(4分)(1)(2分)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谁与”,同谁)
(2)(2分)(它)爬行遇到物体,就抓取过来,抬起头来背着它。(“辄”,就;负,背着)
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2. 填空。(2分)
(1)《伤仲永》“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一句中“闻”是“名声,名望”的意思。《祖逖》“中夜闻鸡鸣”一句中“闻”是“听到,听见”的意思。文中“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中“闻"的意思是: 。
(2)《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肌肤”一句中“之”是“的”的意思。《狼》“又数刀毙之”一句中“之”指代“狼”。文中“于厅事之东北角”一句中“之”的意思是:
。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翻译: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翻译:
14. 《口技》一文不仅从正面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还多次描写了 ,前后两次交代了 ,从不同侧面突出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2分)
文言文阅读(共8分)
12. (1)听到,听见 (2)的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
13. 答案示例:(1)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喧哗的人。
(2)同时一齐发出,各种妙处都具备。
(评分标准:共4分,每句2分。)
14. 观众的反应(1分)道具的简单(1分)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
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6小题。(12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1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13.下列词语中“回”字与“峰回路转”中“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妙手回春B.蓦然回首
C. 回复短信 D. 回环往复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2分)
(1) (2) 。
16.(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2分)
[85bde9aac1e64c04.jpg]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15.示例: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千山万水 山重水复
评分:写出1个得1分,共2分。
16.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a5b941b7ad547224.jpg]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 (选自《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2. 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 有仙则名 ②惟吾德馨
③ 无案牍之劳形 ④或至不得行
13. 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4. 用原文句子填空。(2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
15.刘禹锡、陆游生活情趣高雅,个性鲜明,从文中你可以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人?(2分)
12. ① 出名 ② 只 ③ 使……劳累 ④有时
13. ①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②(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14.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 信乎其似巢也(1分)
15. 刘禹锡: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志趣高洁、 清高孤傲等;陆游:乐观幽默,热爱读书等。(意对即可)
阅读宋朝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卷21》中的两则记录(有改动),
《地震》:登州巨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土人始而恐,稍益习之,今皆以为常。
《旋风》:熙宁九年,旋风经武城县城,官舍民居略(全)尽,悉卷入云中。卷去复坠地,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10.说说划线句的意思。(2分)
11.古人曾以“欲以区区__之智,穷究至理,不其难哉”表达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恐惧,请你以当代中学生的身份,说几句激励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话。(2分。40-50字)
阅读《错过》选段,完成12—15题。(11分)
12.面对自己的错过,要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让自己灵魂具备升腾的能力;我们要细细咀嚼错过的苦果,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酿出诗意与哲理,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厚度,心灵更有虹彩。(2分。答到1点得1分,答到2点得2分。意对即可)
13.这两段具体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错过”。(1分)第③段分析如何正确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第④段分析如何对待机不再来的“错过”,这两段在论证上形成了正反对比的关系,强调了对不同的“错过”要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2分)(共3分。意对即可)
14.(A)把人生比作“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2分)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1分) (B)把那些“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2分)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1分)(共3分。意对即可)
15.没有统一答案(3分。两种情况均可,只要能概述经历,说出感受即可。只要作答一般不判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