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4题。(11分)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 顾野有麦场

② 其一犬坐于前

1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久之 ,目似瞑 B.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又数刀毙之  蜀之鄙有二僧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恐前后受其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屠自后断其股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4.结尾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3分)

11.向旁边看;像狗一样;12. A 13.(1)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2) 禽兽的诈骗手段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一点笑料罢了。14. 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有取得胜利。结尾两句是作者对狼的评价(2分),它是文章的主旨句,点明中心,总起全文。(1分)

大鼠

蒲松龄

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②阖(hé):关闭。 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 ④啻(chì):仅;止。 ⑤龁(hé):咬。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被啖食( ) (2)异国来贡狮猫 ( )

(3)众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 ) (4)既而鼠跳掷渐 ( )

13.下列加点的字与其他三项意义用法不相同的是( )(3分)

A.以为是无能为 B. 非显刺,则门钥不得出

C.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入 D.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②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③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5.《黔之驴》中的老虎和《大鼠》中的狮猫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试对各自取胜的原因加以分析?(3分)

12.答案:①总是    ②正巧(恰逢)    ③都(全)     ④缓慢(迟缓)

13.D

14.①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才知道猫(原先)的躲避,并不是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跳窜后)的疲乏。

②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③(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干净它的肉,才离开。

15.老虎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了敌人的详细资料时,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 狮猫懂得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智取胜,这就是狮猫对付大鼠的办法。均是以智力取胜的。

桃花源记(6分)[中国#@*教育出%~版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便要还家 (2)处处志之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2分)

13.2分)(1)通“邀”,邀请(2)记,作记号

评分标准:共2分,每个1分。

14.2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评分标准:2分,意思符合即可。

15.2分)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评分标准:2分,意思符合即可。

桃花源记(12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2)便还家:

(3)无论魏晋: (4)处处之:

17、翻译句子。(4分)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8、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19、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__、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2分)

16. (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2)便要还家: 通“邀”, 邀请 

(3)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4)处处志之:记(各1分)

17(1)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分)

(2)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2分)

18. 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

19.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2分)

阅读《冷泉亭记》,回答17—20题。(12分)
冷泉亭记
[]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①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②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b>s ?b>s③,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④,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⑤又潺湲⑥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中华书局《白居易集》)
[注释]①余杭郡:杭州。②撮,聚集。③?b>s?b>s:水流停滞而聚积。④蠲(juān)烦析酲(chénɡ):消除烦闷、 解除困乏。⑤矧(shěn):况且。⑥潺湲(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2分)
1)起人心情( 2)山树为盖(
3)可濯足于床下( 4)可胜言哉(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B.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D.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2)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20.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 ”;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则是通过 手法表现这一点的。(4分)

阅读《冷泉亭记》,回答17—20题。(12分)
冷泉亭记

18.(2分)C
19.(4分)(1)就杭州的山水来说,灵隐寺是最好的。(2)云从冷泉亭的亭梁间生出,泉水和冷泉亭的台阶齐平。(每句2分,其中每小句1分)
20.(4分)撮奇得要(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侧面描写(每点1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两狼之并驱如 ( ) ②目似瞑,意甚 ( )

刀劈狼首 ( ) ④ 既而奄奄僵卧(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20.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①旧,原来②空闲③用④不久(2分)

18.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4分)

19.D  (2分)

20.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4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

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发而幽香 芳:花的香味

C.非丝非 竹:管乐器

D.太守归而宾客也 从:跟随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泉上者B. 年又最高

欲信大义天下 其主不能守

C. 名者谁D. 醒能述文者

夫专诸刺王僚也 不物喜

10.第1卷文言文中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

地方?(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与摘录原句相结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 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山行六七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B.芳:香花。    .

9.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

    折,译为“但是”; 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

    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

10.(3分)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

    为政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途;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

    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治理有方。

    (不奢靡、民和乐,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即可得3分)

11.(6分)(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沿着山

    路”“从”各1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共3分)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欣赏”“领会在”“寄托在”各1

    分,共3分)

(2014徐州市)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上下白( ) (2)从武林门而西( )

(3)棹小舟入湖( ) (4)取道……石径塘而( )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

B. ①才一头 ②今亡亦死,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为忠善者

D. ①次早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6.(3分)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 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

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

(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附译文:

  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2014济宁市)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随之,遂得道

C.①鸣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9.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6分)

7.答案:D

评分:共3分。答对得3分。

8.答案: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 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评分:共6分。每问3分。填空1分,回答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9—12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1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

9、B

11、D

10、①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分点:策,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充分发挥”亦可)

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派遣)

12、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