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坡 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__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筇杖:竹枝。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自州门而 (2)至东坡则地势平开豁

(3)亭下南一堂颇雄 (4)一郡之最

1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3分)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16.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17.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4分)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 ”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 之情。

14.(4) (1)向东走(2)空而开阔(3)面向 (4)是

15. (3)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16. (3分)B

17.(4分)(1)雪堂(2)仰慕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8~12题。(16分)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①杂然而前陈者( ) ②弈者胜( )

③游人去而禽鸟乐( ) ④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10.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 至 于负 者 歌 于 途 ② 人 知 从 太 守 游 而 乐

11.原文填空。(2分)

①第①段中描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是: , 。

②本文的主旨句是: 。

12.第②段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概括。(4分)

8.(4分)①摆开(摆放)     ②下棋    ③离开    ④以……为乐

9.(4分)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2分,译出大意给1分,“芳”:(香)花,“ 秀”:茂盛、繁茂  译对1分)

②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2分,译出大意给1分,“乐”:乐趣,“ 丝竹”:音乐 译对1分)

10.(2分)①至 于 /负 者 歌 于 途        ②人 /知 从 太 守 游 而乐

11.(2分)①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1分)   ②醉能同其乐(1分)

12.(4分)滁人游(1分)、太守宴(1分)、众宾欢(1分)、太守醉(1分)。


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②见我而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③行,兽见之④皆走。虎不知兽圊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用一个成语给这则文言文加个题目_________(2分)
2.对“之”字的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是代词,其余为助词B.均为代词
C.②助词,其余为代词D.均为助词
3.为什么百兽见狐皆走也?(2分)
4.翻译(6分)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5.读了这则文言故事,你有何感想?(3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8-15题。(共13分)

阅读《三峡》,完成文后问题。(共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2分)

A.略无处 ( )B.夏水陵 ( )

C.沿阻绝( )D.晴初霜 ( )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春冬时/而忘操B.不疾也/徐喷

C.间千二百里/虫旧曾有之D.渔者歌曰/而两狼之并驱如

10、翻译下列句子。(1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1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2分)

答:

12、文章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

8、A “阙”同“缺”,空缺B漫上C逆流而上D早晨(2分)

9、C(2分)

10、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的确有很多趣味。(1分)

11、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2分) 

12、承水势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2分)

文言文,完成13-16题。 (15分)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潭中鱼百许头 可:

(2)犬牙差互 差互:

(3)其境过清 以:

(4)波澜不 惊:

(5)斯人 微: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分)

1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写到了水,它们的写法有何不同?(3分)

16.【甲】【乙】两文都写了悲与喜,联系全文,请对两文作者的悲喜忧乐之情作出比较。(3分)

13.(1)大约  (2)交互错杂,参差不齐  (3)因为  (4)起,动  (5)没有(各1分)

14.(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2分)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与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

15.【甲】文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乙】文直接描写春日洞庭湖水的平静、宽广。(3分)

16.【甲】文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景色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乙】文表达了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3分)

8.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如临大敌B.、临阵磨枪C.、身临其境D.、临别赠言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得: (4)其真不知马也 其: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 。

(2)其真无马邪? 译文:

11.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请用原句回答)(2分)

12.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

13.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2分)

[1866a6a1d83b07ef.jpg]

古诗文鉴赏,完成14-16题(6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

1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甲】文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

B.、【甲】文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欢乐祥和的世界。

C.、【甲】全文由静到动,最后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D.、【乙】诗运用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诗歌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通过诗人的观察写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

15、两个文段所展现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写景都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4分)

[1c57be2519bb10c3.jpg]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1.解释加点的字。 (4分)

出近之: 稍近益

之: 尽其肉,乃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1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意义与例句相同的是( ) (2分)

例句:放山下

A.、黔驴B.、计

C.、驴不胜怒,蹄D.、稍出近

14.本文寓意深刻,由此演化出“黔驴技穷”“黔驴之技”等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有“驴”字的成语、谚语、俗语或歇后语。 (2分)

[72684bcafb6577c1.jpg]

[0fcdc65227ae7a8c.jpg]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喻皓造塔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①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注释:①制度,规划,设计。

1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其塔动 (2)匠师其言

(3)钉板上下弥束 (4)人而问之

13.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14.下列加点的“之”字中,意思与例句中“之”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望不正而势倾西北。

A. 问塔动因 B.是吾剑所从坠

C. 驱别院 D.其虫旧曾有

15.《梵天寺木塔》中,喻皓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塔动问题的?(用文中的两个词语回答)并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说说喻皓是个怎样的人。(4分)

12、嫌,担心;遵照;因为;感到奇怪(4分)

13、(1)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塔身就不动了。(2分)(2)喻皓精巧的用心大概就像这样!(2分)

14、C(3分)

15、喻皓是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塔动问题的;(2分)从“皓笑曰”“人皆伏其精练”“皓曰”“其用心之精盖如此”等句喻皓是一个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的杰出建筑家。(结合内容略)(2分)

核舟记(节选)

〔明〕魏学洢

8.在下面的“词语积累卡” ①、②横线上填写空缺的内容。(2分)

词语

例句

解释

例句

解释

高可二黍许

杂然相许

赞成 赞同

曳屋许许声

拟声词

先生何许人也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应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能径寸之木 徐喷烟B.石青糁 公将鼓

C.启窗观 出淤泥不染D.若听茶声 吴广以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1.如果这件艺术品准备在博物馆展览,你会怎样介绍它?下面的文字是有关“核舟”的解说词,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3分) (①③需用原文语句填空)

这件“核舟”,堪称微雕艺术的高峰之作,为明代王叔远所做。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王叔远“因势象形”刻核舟,舟上五人,不但须眉毕见,而且“各具情态” 。另外,凸显篛蓬,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34个字,“勾画了了”。清代魏学洢曾用细致的笔墨,用顺序说明此舟,充分体现了雕刻者的“ ③ ”。现在就让我们感受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①“ ” ② ③“

8. 上下 ;处所、地方  评分意见:2分9.A 评分意见:本题2 分。

10.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