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选段)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或短语。

①缀行甚远 ( ) ②并驱如故 ( )

③一狼洞其中 ( ) ④变诈几何 ( )

2. 下面是对选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出屠夫心怀恐惧、急于摆脱狼的纠缠的心理状态。

B.选段中两处划波浪线句,后一句照应了前一句,说明屠夫对狼的判断是正确的。

C.选段“顾野有麦场”与成语“瞻前顾后”中的“顾”字意思是一样的。

D.选段以狼的死亡作结,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狼极端愚蠢,人聪明无比。

3.结合选文和生活经验,简要谈谈你所认识到的狼性。

1.①跟着走;②一起追赶;③打洞;④多少

2.D

3.在我们的印象中狼就是凶残、贪婪、狡猾的代表。狼在屠夫的骨头被它们吃尽后,仍紧追不舍,还想吃人;它们竟然想到派一只狼假睡来看住屠夫,拖住屠夫,另一只则试图从后面攻击他,正体现了这一特性。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狼的另一面—— 如母性,为救自己的孩子竟奔跑至死。狼性是复杂的,对它的认识不能太狭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 文学常识:【甲】文作者是 ,【乙】文作者是 。(2分)

2. 解释词语:请准确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御风,不以疾也。 ①

3. 翻译句子: 试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我的翻译:

4. 内容理解:再读文言,请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江水十分清澈的语句。(2分)

我的抄写:

5. 比较阅读:《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4分)

我的理解:

1、① 郦道元    ② 李白

2、① 即使 ② 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词类活用)

3、略

4、《三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三峡》用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

(链接:)文言文阅读考查形式一般为: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外选文一般短小精悍。

文言文阅读考查要点一般为: ①文学常识(作家作品)②名句默写(名句美句关键句)③解释词语(通假多义异义活用等关键实词及重要虚词)④翻译文句(名句美句关键句)⑤内容理解(人物分析、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分析)⑥主旨理解⑦文体发散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 )死于槽枥之间 ②且欲与常马( )不可得

③执策而( )之 ④才美不外( )

2.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鸣之而不能通真无马邪

B.君之力 策之不其道

C.虽有千里能 虽我死,有子存焉

D.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3.翻译句子。(4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请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理解。(3分)

1.(4分,每空1分)①两马并驾②等同,一样③面对④通“现”表现

2.(3分) D

3.(4分,每句2分)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②鞭策它,不按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4.(3分,意思对即可。)这句话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有了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在封建社会人才主要靠圣明的君主;当今社会,人才的脱颖而出主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有甚于生者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9分

1、文段中空白处应填 1分

2、解释下面划横线的词的意思. 3分

(1) 故不为得也 (2) 有甚死者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增B.大方家 君病在肠胃

C.不图乐之至于斯也 可以避患而有不也 D.驰然而卧 富可求

4、本文深刻论述了孟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用一个成语概括),它和孔子的 共同构成了儒家的“仁义”学说。文中的“有甚于生者”指 ;“有甚于死者”指 。4分

5、作者为了引出自己的观点,先以鱼和熊掌作 (论证方法)1分                                          6、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7、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 所欲有甚于生者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8、本文的观点广为后人赞同,在历史和现实中,也流传着许多成全“仁义”的佳话,请举出一个例子,写出与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2分

1、舍生而取义者也;

2、①苟且,为了生而不择手段;②比;③如果,假使;

3、B;

4、舍生取义;杀身以成仁;义;不义;

5、比喻论证;

6、①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却不使用。

7、①所欲/;②非独/;

8、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阅读《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虽有千里之 安求其千里也 B.之不以其道 执而临之

C.虽有名马 克之 D.谨不饱,力不足

2.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②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C)

A.虽有千里之   安求其千里也      B.之不以其道   执而临之

C.虽有名马       克之            D.谨之  不饱,力不足

[7859aa741b010fa5.gif]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塞翁失马》选自 ,其主要编写者是西汉人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 )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十九:( )

3.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 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失马之福、得马之祸分别指什么?

失马之福:

得马之祸:

5.你从“塞翁失马”这个故事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1《淮南子》 刘安

2.(1)亡:逃跑 (2)吊:安慰 (3)引:拉(开) (4)十九:十分之九21.(1)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2)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4.①遇事要沉着冷静,处之泰然。失去时不要沮丧;得到时也不要得意忘形。

②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理性地看待得失福祸。

5不要太在意一时得失,要着眼于长远,看到事物可能发生的变化。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之不以其道

⑵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2分)

4.《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

1. ⑴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⑵同“返”(返回)  (2分)

2.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⑵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

3.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

4.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参考译文】我听说以前有个国君,想用一千两黄金求购一世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没得到。有位宫人对他说:“请让我去替您找吧。”于是国君就派他去,三个月后得到了一匹千里马,马已经死了,那人用五百两黄金买了马的头,拿回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所想找的,是活的马,怎么会是死马呢?还花了五百两黄金!”那人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了五百两来买,更何况活马?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国王真的想买马,一定会来献马的!”果然,不出一年,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二)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躲避B.、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从前

C.、乞人不屑也 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D.、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自己的修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用原文回答)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又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在阐明本文的观点时,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3.道义;丧失道义。

4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蝙 蝠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之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1. 文中加点的“责”字的意思为 ( ) (3分)

A.责难 B.责骂 C.责问 D.斥责

2. 文中加点的“何以”的意思为 ( ) (3分)

A.什么 B.为什么 C.哪里 D.怎样

3. “汝”是人称代词,可以指:A.单数,译为“你”“你的”;B.复数,译为“你们”“你们的”。请指出下列句子中“汝”的用法。(5分)

(1)贺汝何用?(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4. 蝙蝠不给凤凰祝寿的理由是什么?不给麒麟祝寿的原因又是什么?(5分)

5. 生活中也有这类蝙蝠式的人物,他们变幻脸谱,跳来跳去,其目的就是为了 。(2分)

1.C     2.B         3. (1) A (2) B

4.凤凰有足,属于兽;麒麟有翼,属于禽。

5.投机取巧(或:想钻空子,占便宜)

文言文阅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虽有嘉肴 ( ) ②教然后知困( )

③然后能自强也( ) ④教学相长 ( )

2.把下列句中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②“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但它们也有不同,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不同点,并说说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3分)

1.(4分)

 ①(即使 )   ②(不通,理解不了)

  ③(勉励 )   ④(促进,增长 )

2.(4分)

  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②“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 (3分)

不同点:“教学相长”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学学半”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

关系:“教学相长”是本文的中心观点,作者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是对观点进一步加强论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