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2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落英缤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4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答:
1 C
2缤纷:落花。一说,初开的样子; 属:类
3、(村里人)于是邀请渔人到自家做客,杀了鸡,摆出酒来款待他。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2)无论魏晋 无论:(3)临溪而渔 渔:(4)伛偻提携 伛偻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乙】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这句话是“ ”。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1(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邀请(4)捕鱼(5)
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
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 (2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 (4分)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八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即可)
课内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亭午”和“夜分”分别是指什么时候?中国古代以时辰来计算一天的时间,你能写出几个时辰的称谓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绝巘多生怪柏( )(2)属引凄异 ( )
(3)自三峡( ) (4)自非亭午夜分( )
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第一段中侧面衬托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段第一句写水势浩大,险恶,而第二句侧重于写水流__________,从而印证了前一句。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正午、半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极高的山峰 连接 延长 在 如果
4.⑴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⑵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6.速度快
(一)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而名之不可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2)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译文: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2分)
句子:
原因: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兰花,请你说说赞成它的理由。(2分)
我喜欢: 原因:
1、沾染(污染) 认为 少 命名
2、(1)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2)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美文品析
(2011·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两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_____
(3)止午、未、申三时 止: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1)写月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门户 (2)原来 (3)仅仅,只是 (4)美妙
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回答时应将重点词语“但”“闲人”“耳”“安”“道”“哉”的词义准确译出。
答案:(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理解。描写月色的句子不难找出,写法上要从运用的描写方法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来思考作答。
答案:(1)【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答案:【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__。【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附【乙】【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显得浓艳娇媚至极。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种情趣。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阅读下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怀民亦未寝 ( )
(2)相与步于中庭 ( )
(3)寻张怀民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1段记叙了___________,第2段描写了____________,第3段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3段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睡觉 (2)散步 (3)找 (4)只是,不过
2.答案: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啊。
3.答案:夜游的过程 月色和树影 夜游时的感受
4.答案:作者在被贬谪期间内心感到不满,随着对美好的月色的欣赏,痛苦也得以暂时排遣。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画线的字。
①其子曰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 云: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疑邻人之父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言句子。
①天雨墙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家甚智其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请按要求填空:
①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他的 ②说 ③丢失 ④的
2.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②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
3.①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②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阅读文言文
【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服其精练。
【乙】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与世。世传皓惟一女,年十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
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2、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匠师如其言 ( ) ②人皆服其精练 ( )
③而制度甚精 ( ) ④人怪而问之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②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4、从甲乙两文,你觉得喻皓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从文中举出句子说明理由。(4分)
1、 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2、①按照,遵照。 ②同“服”,佩服。 ③方法,技艺。④以……为怪,感到奇怪。
3、①匠师按照他的话(去做),塔终于(或于是)稳定了。
②他思考的精妙原来是这样。
4、示例:喻皓是一个经验丰富、胸有成竹的伟大建筑师,他考虑精细,能够注意到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可以看出喻皓经验丰富、胸有成竹;“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充分表现了喻皓考虑精细,能够注意到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人物形象2分,例句2分。大意对给满分,鼓励创新,只要言之有理。)
阅读柳宗元的《石渠记》选段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渠之广或咫尺 ( )
(2)其长可十许步 ( )
(3)昌蒲被之 ( )
(4)然卒入于渴 (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渠之广或咫尺 (代词,代石渠)
B.昌蒲被之 (代词,代石泓)
C.视之既静 (代词,代山顶之物)
D.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 (代词,代渴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鸣/乍大乍细 B.渠之广/或咫尺
C.潭/幅员减百尺 D.其长/可十许步
5.从文中画出描写石渠周围景色的句子,并简要说说它带给作者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有时 (2)大约 (3)覆盖 (4)最终、最后
2.【解析】选A。“之”是结构助词“的”。
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在保证句子通顺的基础上,要把重点词语“逾”“往”“被”“环”“摇”“巅”“韵”“远”的意思译出。
答案:(1)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人们)会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2)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4.【解析】选C。应为“潭幅员/减百尺”。
5.答案: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石渠给作者以幽雅、喜爱之感。
附【译文】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人们)会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地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1文中第1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2段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第3段探寻水潭源流,第4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幽静(清幽、幽深、寂静、凄清、冷清)
2【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可结合第2段的“乐”和第4段的“凄”及作者的处境回答。
答案(示例):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