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传不习乎 饭疏食饮水
可以为师矣 三军可夺帅也
2.“之”常用作代词,说说下面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对象。
(1)学而时习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曲肱而枕之 (4)择其善者而从之
3.翻译句子。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2)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
4. 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5.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1.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饭:吃
可以:可以凭借 夺:改变
2.(1)它,指学过的知识 (2)它,这里指任何学问和事业 (3)它,指胳膊
(4)它,指“善者”,即优点,长处。
3.(1)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联系当前的事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4.颜回不改其乐。表现他安贫乐道的品质。
5示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选择理由:这句话表明了一个人对于富贵应有的坦然态度,在仁义、道德与富贵之间,如果二者有冲突,宁可选择仁义和道德,也要放弃富贵。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
1、注音。溯( ) 湍( ) 属(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或王命急宣: ②良多趣味:
③晴初霜旦: ④故渔者歌曰:
3、指出下列语句中“绝”字的不同意思。
①沿溯阻绝( ) ②绝巘多生怪柏( ) ③哀转久绝( )
4、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
5、指出选文中的通假字:“ ”通“ ”。意思是 。
6、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7、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侧面表现夏季江水流急的句子是
②写出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生,色彩各异的句子是
8、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加点词语“飞漱”使用的妙处。
9、上文第三段主要抓住 的特点,写出了三峡秋景的凄清,作者在文末引渔歌作结,其作用是
1、sù tuān zhǔ
2、有时 真,实在 早晨 所以
3、断 极高 消失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阙通“缺”,中断
6、(1)夸张(2)对偶
7(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抓住了瀑布的两大特点:一是高大,从天而降;二是写出了流水冲刷之状。
9、猿声哀转,进一步渲染三峡秋景的凄凉气氛。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今:今为宫室之美 今天下三分
B.与:呼尔而与之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C.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历三世
D.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或异二者之为
2.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此: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B.生:得之则生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是:是亦不可以已乎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D.身:乡为身死而不受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3.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
①乞人不屑( ) ②于我何加( )
③失其本心( ) ④行道之人(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5.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_____________。
6.这一段文字所证明的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1.A
2.D
3.①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②有什么益处 ③天性、天良 ④过路
4.①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②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5.嗟来之自
6.舍生而取义(或义重于生)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2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落英缤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4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答:
1 C
2缤纷:落花。一说,初开的样子; 属:类
3、(村里人)于是邀请渔人到自家做客,杀了鸡,摆出酒来款待他。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2)无论魏晋 无论:(3)临溪而渔 渔:(4)伛偻提携 伛偻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乙】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这句话是“ ”。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1(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邀请(4)捕鱼(5)
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
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 (2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 (4分)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八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即可)
课内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亭午”和“夜分”分别是指什么时候?中国古代以时辰来计算一天的时间,你能写出几个时辰的称谓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绝巘多生怪柏( )(2)属引凄异 ( )
(3)自三峡( ) (4)自非亭午夜分( )
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第一段中侧面衬托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段第一句写水势浩大,险恶,而第二句侧重于写水流__________,从而印证了前一句。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正午、半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极高的山峰 连接 延长 在 如果
4.⑴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⑵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6.速度快
(一)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而名之不可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2)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译文: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2分)
句子:
原因: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兰花,请你说说赞成它的理由。(2分)
我喜欢: 原因:
1、沾染(污染) 认为 少 命名
2、(1)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2)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美文品析
(2011·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两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_____
(3)止午、未、申三时 止: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1)写月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门户 (2)原来 (3)仅仅,只是 (4)美妙
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回答时应将重点词语“但”“闲人”“耳”“安”“道”“哉”的词义准确译出。
答案:(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理解。描写月色的句子不难找出,写法上要从运用的描写方法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来思考作答。
答案:(1)【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答案:【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__。【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附【乙】【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显得浓艳娇媚至极。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种情趣。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阅读下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怀民亦未寝 ( )
(2)相与步于中庭 ( )
(3)寻张怀民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1段记叙了___________,第2段描写了____________,第3段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3段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睡觉 (2)散步 (3)找 (4)只是,不过
2.答案: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啊。
3.答案:夜游的过程 月色和树影 夜游时的感受
4.答案:作者在被贬谪期间内心感到不满,随着对美好的月色的欣赏,痛苦也得以暂时排遣。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画线的字。
①其子曰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 云: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疑邻人之父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言句子。
①天雨墙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家甚智其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请按要求填空:
①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他的 ②说 ③丢失 ④的
2.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②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
3.①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②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