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谈笑有鸿儒 ( ) (4)无案牍之劳形( )

2.用原文语句回答。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

(3)表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

(4)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3、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5.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1、(1)出名(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大(4)身体

2、(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惟吾德馨(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答出文中任何一个骈句均可。

4、(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5、“值得骄傲的地方”:可以是环境、房间布置、人物,还可以是情感等抽象的东西。

6、对“作者所表达的道德情操”,我们可肯定,即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答;也可否定,甚至还可否定与肯定相结合,只要看法言之成理,关键是看分析表述是否有创见,有新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将“渔人”和“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填在文中括号内。

2、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便要还家( ) (2)欣然规往 (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便扶向路。

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22.短文两篇

1、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

2、D

 3、 (1)通“邀”,邀请 (2)计划;打算

4、(1)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向外人说啊。”(2)就顺原路回去。

5、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阅读《论语》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 (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 (4)不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不少于两点)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1、(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反省,自我检查(4)超过,越过

2、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事吗?

(2)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安守清贫  好学;

4、略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项为之 (2)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3)捉虾蟆,数十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本文记述了几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话一一概括。

4、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1通“僵”,僵硬  被  鞭打  

2看到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像。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有器座,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注:①欹(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到一半④恶(wù):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知之为知之 为: (2)是知也 是:

(3)思而不学则殆 殆: (4)满则覆 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诲女知之乎!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乙】文谈的是学习 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应该相结合

1.(1)是(2)这(3)有害(4)翻倒,倾倒

2.(1)教导你的东西懂了吧!(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3.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4.态度  学  思 

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不习乎 疏食饮水

可以为师矣 三军可帅也

2.“之”常用作代词,说说下面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对象。

(1)学而时习 (2)知之者不如好

(3)曲肱而枕 (4)择其善者而从

3.翻译句子。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2)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

4. 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5.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1.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饭:吃  

可以:可以凭借    夺:改变

2.(1)它,指学过的知识     (2)它,这里指任何学问和事业     (3)它,指胳膊  

(4)它,指“善者”,即优点,长处。

3.(1)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联系当前的事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4.颜回不改其乐。表现他安贫乐道的品质。

5示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选择理由:这句话表明了一个人对于富贵应有的坦然态度,在仁义、道德与富贵之间,如果二者有冲突,宁可选择仁义和道德,也要放弃富贵。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
1、注音。溯( ) 湍( ) 属(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或王命急宣: ②良多趣味:
③晴初霜旦: ④故渔者歌曰:
3、指出下列语句中“绝”字的不同意思。
①沿溯阻绝( ) ②绝巘多生怪柏( ) ③哀转久绝( )
4、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
5、指出选文中的通假字:“ ”通“ ”。意思是 。
6、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7、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侧面表现夏季江水流急的句子是
②写出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生,色彩各异的句子是
8、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加点词语“飞漱”使用的妙处。

9、上文第三段主要抓住 的特点,写出了三峡秋景的凄清,作者在文末引渔歌作结,其作用是

1、sù  tuān  zhǔ   

2、有时   真,实在   早晨   所以  

3、断 极高 消失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阙通“缺”,中断

6、(1)夸张(2)对偶

7(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抓住了瀑布的两大特点:一是高大,从天而降;二是写出了流水冲刷之状。

9、猿声哀转,进一步渲染三峡秋景的凄凉气氛。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今:今为宫室之美 今天下三分

B.与:呼尔而与之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C.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历三世

D.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或异二者之为

2.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此: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B.生:得之则生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是:是亦不可以已乎 非独贤者有心也

D.身:乡为身死而不受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3.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

①乞人不屑( ) ②于我何( )

③失其本心( ) ④行道之人(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5.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_____________。

6.这一段文字所证明的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1.A  

2.D  

3.①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②有什么益处  ③天性、天良  ④过路

4.①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②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5.嗟来之自  

6.舍生而取义(或义重于生)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2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落英缤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4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答:

1  C

2缤纷:落花。一说,初开的样子;    属:类

3、(村里人)于是邀请渔人到自家做客,杀了鸡,摆出酒来款待他。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2)无论魏晋 无论:(3)临溪而渔 渔:(4)伛偻提携 伛偻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乙】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这句话是“ ”。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1(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邀请(4)捕鱼(5)

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

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  (2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  (4分)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八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