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不独子其子:
2、按照原文将横线上的语句补充完整。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
5、(1)本语段可分为_____层,请用//线在文中划分。
(2)这几层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6、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25.杜甫诗三首
1、(1)以……为亲,意动用法;亲人。(2)以……为子,意动用法;孩子,儿女。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1)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2)所以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4、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
5、(1)三;一层:从开头至“讲信修睦”;二层:从“故人不独亲其亲”至“不必为己”;三层:从“是故谋闭而不兴”至结尾。(2)总—分—总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文中写东坡外貌的句子是: ;
文中写佛印情态的句子是: 。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用“/’标出这句话的朗读节奏。
3、用“//”给这段文字分层并概括各层意思。
4、试分析苏轼和佛印的不同性格或心情。(各用一词)
苏轼: 佛印:
5、文中描写鲁直“如有所语”,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这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中峨冠而多髯者;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第一层:总述船头上的三个人。第二层:说明苏黄共阅手卷。第三层:介绍佛印的神态动作。
4、儒雅; 放旷
5、为了说明雕刻者的技艺娴熟和高超。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谈笑有鸿儒 ( ) (4)无案牍之劳形( )
2.用原文语句回答。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
(3)表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
(4)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3、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5.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1、(1)出名(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大(4)身体
2、(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惟吾德馨(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答出文中任何一个骈句均可。
4、(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5、“值得骄傲的地方”:可以是环境、房间布置、人物,还可以是情感等抽象的东西。
6、对“作者所表达的道德情操”,我们可肯定,即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答;也可否定,甚至还可否定与肯定相结合,只要看法言之成理,关键是看分析表述是否有创见,有新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将“渔人”和“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填在文中括号内。
2、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便要还家( ) (2)欣然规往 (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便扶向路。
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22.短文两篇
1、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
2、D
3、 (1)通“邀”,邀请 (2)计划;打算
4、(1)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向外人说啊。”(2)就顺原路回去。
5、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阅读《论语》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不少于两点)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1、(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反省,自我检查(4)超过,越过
2、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事吗?
(2)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安守清贫 好学;
4、略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项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捉虾蟆,鞭数十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本文记述了几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话一一概括。
4、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1通“僵”,僵硬 被 鞭打
2看到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像。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有器座,满则覆,虚则欹,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注:①欹(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到一半④恶(wù):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知之为知之 为: (2)是知也 是:
(3)思而不学则殆 殆: (4)满则覆 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诲女知之乎!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乙】文谈的是学习 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与 应该相结合
1.(1)是(2)这(3)有害(4)翻倒,倾倒
2.(1)教导你的东西懂了吧!(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3.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4.态度 学 思
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传不习乎 饭疏食饮水
可以为师矣 三军可夺帅也
2.“之”常用作代词,说说下面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对象。
(1)学而时习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曲肱而枕之 (4)择其善者而从之
3.翻译句子。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2)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
4. 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5.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1.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饭:吃
可以:可以凭借 夺:改变
2.(1)它,指学过的知识 (2)它,这里指任何学问和事业 (3)它,指胳膊
(4)它,指“善者”,即优点,长处。
3.(1)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联系当前的事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4.颜回不改其乐。表现他安贫乐道的品质。
5示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选择理由:这句话表明了一个人对于富贵应有的坦然态度,在仁义、道德与富贵之间,如果二者有冲突,宁可选择仁义和道德,也要放弃富贵。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
1、注音。溯( ) 湍( ) 属(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或王命急宣: ②良多趣味:
③晴初霜旦: ④故渔者歌曰:
3、指出下列语句中“绝”字的不同意思。
①沿溯阻绝( ) ②绝巘多生怪柏( ) ③哀转久绝( )
4、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
5、指出选文中的通假字:“ ”通“ ”。意思是 。
6、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7、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侧面表现夏季江水流急的句子是
②写出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生,色彩各异的句子是
8、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加点词语“飞漱”使用的妙处。
9、上文第三段主要抓住 的特点,写出了三峡秋景的凄清,作者在文末引渔歌作结,其作用是
1、sù tuān zhǔ
2、有时 真,实在 早晨 所以
3、断 极高 消失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阙通“缺”,中断
6、(1)夸张(2)对偶
7(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抓住了瀑布的两大特点:一是高大,从天而降;二是写出了流水冲刷之状。
9、猿声哀转,进一步渲染三峡秋景的凄凉气氛。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今:今为宫室之美 今天下三分
B.与:呼尔而与之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C.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历三世
D.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或异二者之为
2.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此: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B.生:得之则生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是:是亦不可以已乎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D.身:乡为身死而不受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3.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
①乞人不屑( ) ②于我何加( )
③失其本心( ) ④行道之人(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5.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_____________。
6.这一段文字所证明的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1.A
2.D
3.①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②有什么益处 ③天性、天良 ④过路
4.①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②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5.嗟来之自
6.舍生而取义(或义重于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