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⑶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⑵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⑶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⑷此之谓失其本心( )

2.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C.向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B.《孟子》是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著作,如选文《鱼我所欲也》等文章。

C.选文主要运用分析推理的论证方法,从反面立论,再从正反两方面运用举例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D.“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4.翻译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⑴践踏食物的样子 ⑵增加,指带来好处 ⑶由于这个原因 ⑷天性、天良

2.D

3.D

4.(1)生命是我所想要的,(然而)我想要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有万钟的薪俸的__,不分辨是否符合礼法和道义就接受,那万钟的待遇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 ,此书为西汉淮南王 编著。成语“ ”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

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⑷此独以跛之故(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则 (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是:

1.《淮南子•人间训》  刘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擅长、善于。 逃跑。  带领。  因为。

3.(1)这一损失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2)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

4.寓言  祸与福和可互相转化,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诲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

C.路转溪头忽 D.学而时习之,不亦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

谦词有

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

8.这则故事选自《 》,作者 (朝代)文学家。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1.①中午 ②通“否” ③拉 ④回头看

 2.友 太丘 友

3.无信无礼

4.C

5.B

6.敬词③④⑥⑦⑨  谦词①②⑤⑧ 

7略.  

8.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前时之闻( ) (4)稍稍宾客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B.邑人奇

C.不能称前时闻D.于舅家见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A.父焉        (          )

B.稍稍宾客其父     (          )

C.父其然也      (          )

D.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

E.邑人之       (          )

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5..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6.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归纳回答。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5)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伤仲永

1.(  l)曾经 (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 C 

3. 对……感到诧异  名作动    当作宾客  以……为利   意动用法    同“攀”,牵引   通假字  以……为奇  意动用法     4.B 5.“扳”通“攀”,pān,牵,引

6(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7.(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4)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5) 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未几,高垣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B.城市依稀而已(模糊不清)

C.惟危楼一座(危险的楼)D.数至八层,如星点(才)

2..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常)不一见 相(看)惊疑

B.始悟(成为)山市 (用)亿万计

C.(只有)危楼一座 则(明显)渐少

D.或(凭借)或立 与世无(差别)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数至八层,裁如星点。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D.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4.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

5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

A.空间顺序B.游踪顺序C.时间顺序D.逻辑顺序

6.从文中依次摘出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加以解释,然后说明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解释:

解释:

③_ 解释:

解释:

解释:

作用:

7.“一切乌有”中的“乌有”意为 ,有一个含有“乌有”的成语是

8.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句话:

9.将“始悟为山市”改为“始知为山市”可否?为什么?

10.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为初生阶段; 为发展阶段; 是高潮阶段。

1. C(“危楼”即高楼)

2.A

3. C

4.(2)夸张   (2)比喻   (3)排比

5.C 

6.①无何:不一会儿  ②未几:不一会儿  ③既而:不久  ④逾时:过些时候  ⑤倏忽:转眼之间  作用:表现山市景象瞬息变幻的特点

 7.没有  子虚乌有 

8.我听说,起早赶路的人,曾经看到山上有居住的人家,集市和商店,与人间毫无差别,所以山市又叫做“鬼市” 

9.不可改。“始悟”有“恍然”之意,此“悟”照应开头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用“知”则无醒悟的意味

10.回答抓住山市变幻莫测这一特征即可。11.孤塔高耸;宫殿出现;城郭的出现;危楼的出现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快: 然大物:

虾蟆: 项为之

2.上文选自 ,作者是

3.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

(1)物外趣 ( ) (2)昂首观( )

(3)为怡然称快( )

(4)心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4.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9.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1.yí chēnɡ   pánɡ   lài há ma    jiānɡ

2.《闲情记趣》   沈复

3.(1)的 (2)它 (3)此

4、 ①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②时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齐,定睛仔细地看。③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5、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6、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7、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

8、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9、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古文阅读】   【甲】

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1.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1.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2.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一少北而东 (2)类智者所施设也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稍微,稍稍 (2)好像 (3)经历

2、(1)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2)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3、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心中忧愤。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作者的心情又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1由于这个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留在那儿,便把当时的情景记述下来就离开了。

2、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泉水激石,泠泠响( )

势竞上( )

③窥谷忘( )

2.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话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4.对文章后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补写了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寒树”。

B.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

C.最后以抒情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D.结尾平稳和缓,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的余地。

1.发出 / 凭借 / 同“返”,返回

2.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奔腾的骏马。

3优美的山水具有巨大的诱人魅力,足以使热心世务,企盼仕途腾达的人也产生隐居之想。表达了作者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厌弃世俗,自由解脱的情态。

4.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