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句子翻译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两处朗读节奏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认识。
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其中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开放性试题,结合自己的学习来谈,可参见课后习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几个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
2.元方认为父亲友人犯了哪两个错误?
3.你何如评价元方这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分析。
1. 约定 离开
2.无信 无礼
3. 通过元方回答友人“待君久不至,已去”,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通过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礼识仪的孩子;通过元方面对友人惭愧,依然入门不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个性率真的孩子。结合文章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赤壁赋》选段,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注释】 ①既望:农历十六日。 ②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④冯(píng)虚御风: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冯虚,凭空、凌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或短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
(3)水波不兴
(4)遗世独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甲段中“闲人”指不贪恋名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
4.下列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闲人如吾两人者”和“羽化而登仙”透露出作者悲观消极、企图逃避的情绪。
B.乙段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相类似。
C.张怀民与苏轼一样,都是投身自然、不争名利之人,这从“怀民亦未寝”可以看出。
D.甲、乙两段中都写到月光的皎洁,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追求。
1.(1)没有与我一起快乐的人。 (2)于是来到。 (3)起,作。
(4) 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2.(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3. (1)清风明月,泛舟江上,悠闲自在。(2)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
4.A
秋 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间(水边) B.河伯始旋其面目(掉转)
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看见)
2.下面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 四时之景不同 B.吾非至于子之门 子有生孙
C.闻道百 我尝闻少仲呢之闻 D.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莫己若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设喻说明哲理。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对比。
B.“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两个成语都出自选文,前者本义是指“因力量或条件达不到而感叹无可奈何”,后者的本义是“被道德修养高的人笑话。”
C.“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写得淋漓尽致。
D.选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4.翻译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D 2.D 3.B 4. 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
鱼我所欲也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⑶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⑵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⑶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⑷此之谓失其本心( )
2.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C.向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B.《孟子》是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著作,如选文《鱼我所欲也》等文章。
C.选文主要运用分析推理的论证方法,从反面立论,再从正反两方面运用举例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D.“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4.翻译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⑴践踏食物的样子 ⑵增加,指带来好处 ⑶由于这个原因 ⑷天性、天良
2.D
3.D
4.(1)生命是我所想要的,(然而)我想要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有万钟的薪俸的__,不分辨是否符合礼法和道义就接受,那万钟的待遇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 ,此书为西汉淮南王 编著。成语“ ”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
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⑷此独以跛之故(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则 (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是:
1.《淮南子•人间训》 刘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擅长、善于。 逃跑。 带领。 因为。
3.(1)这一损失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2)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
4.寓言 祸与福和可互相转化,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
谦词有
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 。
8.这则故事选自《 》,作者 , (朝代)文学家。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
1.①中午 ②通“否” ③拉 ④回头看
2.友 太丘 友
3.无信无礼
4.C
5.B
6.敬词③④⑥⑦⑨ 谦词①②⑤⑧
7略.
8.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宾客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A.父异焉 ( )
B.稍稍宾客其父 ( )
C.父利其然也 ( )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E.邑人奇之 ( )
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5..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6.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归纳回答。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5)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伤仲永
1.( l)曾经 (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 C
3. 对……感到诧异 名作动 当作宾客 以……为利 意动用法 同“攀”,牵引 通假字 以……为奇 意动用法 4.B 5.“扳”通“攀”,pān,牵,引
6(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7.(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4)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5) 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未几,高垣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B.城市依稀而已(模糊不清)
C.惟危楼一座(危险的楼)D.数至八层,裁如星点(才)
2..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恒(经常)不一见 相顾(看)惊疑
B.始悟为(成为)山市 以(用)亿万计
C.惟(只有)危楼一座 则明(明显)渐少
D.或凭(凭借)或立 与世无别(差别)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数至八层,裁如星点。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D.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4.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
5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
A.空间顺序B.游踪顺序C.时间顺序D.逻辑顺序
6.从文中依次摘出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加以解释,然后说明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 解释: 。
② 解释: 。
③_ 解释: 。
④ 解释: 。
⑤ 解释: 。
作用: 。
7.“一切乌有”中的“乌有”意为 ,有一个含有“乌有”的成语是 。
8.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句话:
9.将“始悟为山市”改为“始知为山市”可否?为什么?
答
10.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到 为初生阶段; 为发展阶段; 是高潮阶段。
1. C(“危楼”即高楼)
2.A
3. C
4.(2)夸张 (2)比喻 (3)排比
5.C
6.①无何:不一会儿 ②未几:不一会儿 ③既而:不久 ④逾时:过些时候 ⑤倏忽:转眼之间 作用:表现山市景象瞬息变幻的特点
7.没有 子虚乌有
8.我听说,起早赶路的人,曾经看到山上有居住的人家,集市和商店,与人间毫无差别,所以山市又叫做“鬼市”
9.不可改。“始悟”有“恍然”之意,此“悟”照应开头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用“知”则无醒悟的意味
10.回答抓住山市变幻莫测这一特征即可。11.孤塔高耸;宫殿出现;城郭的出现;危楼的出现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 庞然大物:
癞虾蟆: 项为之强:
2.上文选自 ,作者是 。
3.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 ) (2)昂首观之( )
(3)为之怡然称快( )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4.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9.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1.yí chēnɡ pánɡ lài há ma jiānɡ
2.《闲情记趣》 沈复
3.(1)的 (2)它 (3)此
4、 ①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②时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齐,定睛仔细地看。③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5、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6、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7、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
8、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9、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