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素湍绿潭( ) (4)属引凄异(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B.全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

C.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

D.本文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4.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

答:

1.(1)“阙”通“缺”(缺口或断开) (2)飞奔的马(奔马) (3)急流(急流的水) (4)连接(连续)

2.(1)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3 C(三峡的秋天充满了凄婉美。)

4.示例: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o

阅读《三峡》一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略无阙处( ) (2)夏水襄陵( )

(3)不以疾也( ) (4)属引凄异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

广告语:

1.(1)“阙”通“缺”,空缺;(2)襄:漫上;(3)疾:快;(4)引,延长。

2.(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A

4.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你!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意思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________________

  (2)援疑质理 质: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________________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

  3.选文记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求学的道理。例如,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一句中可以感悟到:在求学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向名师求教,请你从文中另外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句子:___________ 感悟:________

1.游:交往  质:询问

  【解析】实词背诵,课下注释。

2.(1)因此人们大多都会把书借给我

  (2)所以,虽然我愚钝,(但是)最终都会有所收获

  【解析】第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以”,考查了虚词“以”的两个用法: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把”。

3.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也。

  感悟:求学的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坚持不懈。

  句子: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感悟:求学的过程中对老师要毕恭毕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积累下列文言词汇,用现代汉语写出加点词的含义。

①有术者________ ②马无故入胡________

③人皆之________ ④死者九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居月 见宫殿十所

B.此独以跛之 时有物外之趣

C.此独跛之故 亿万记

D.近塞上人 下车引

3.翻译句子: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本文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语“________,________”就出自本文。

1.善:精通,擅长    亡:逃跑    吊:安慰

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2.A

3.这种祸事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

4.①祸福相依、好坏共存,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自:中国学考频道]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文】①泰定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雁山,从两家僮。冬日妍燠②,黄叶布地。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③然如浮屠氏④。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石梁拔地起,上如大梯,倚屋檐端;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脚空嵌⑤,类腐木根。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上,叶着霜正红,绝可爱。梁下有寺,寺僧具煮茶醅酒,客主俱醉。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瓴⑥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⑦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⑧,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 选自《五峰集》

【注释】①选自《五峰集》。作者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②妍燠,暖和。③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④浮屠氏,和尚,今译“佛陀”。⑤空嵌,孔窍玲珑剔透的样子。⑥瓴,瓦沟。⑦铿镗,这里指橡栗落在积叶上的声音。⑧沾醉,大醉。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隔篁竹 ②斗折蛇行

两家僮 比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然如浮屠氏。

 

3.下列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往来翕忽”从侧面描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B.乙文除了描写“景美”之外,还写到了子约的醉态,表现了人的性情之美。

C.甲文按“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的思路写景;乙文交代了空间的变化,但主要采用的是时间顺序。

D.甲文动静结合,画线句将石潭静景展露无遗,富有色彩美、谐调美。乙文形象生动,画线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橡栗落地“三级跳”的过程,妙趣横生。

4.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①隔篁竹:成林的竹子(竹林)       ②斗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两家僮:使……跟从,带领      ④比晓  :等到天亮

2.

①应为,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以写景来衬托作者被贬官之后,内心的孤寂之情

②两位客人看见北面山口立着一块石头,很像一个和尚。                      

3.D

4.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以及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乙文表达了作者纵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古诗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咏雪》,回答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3)俄而雪骤(  )
(4)与儿女讲论文义(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


4.兄妹二人的比喻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1.(1)家庭聚会(2)差不多可以相比(3)不久,一会儿(4)指子侄辈
2.(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意对即可)

 “似”像什么?“若”比作。“因”凭借。
3.【答案】融洽。

【试题解析】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的家庭气氛。
4.【答案】“略”。(言之成理即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句子翻译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两处朗读节奏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认识。

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其中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开放性试题,结合自己的学习来谈,可参见课后习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几个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行( ) (2)太丘舍( )

2.元方认为父亲友人犯了哪两个错误?

3.你何如评价元方这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分析。

1. 约定   离开 

2.无信   无礼

3. 通过元方回答友人“待君久不至,已去”,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通过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礼识仪的孩子;通过元方面对友人惭愧,依然入门不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个性率真的孩子。结合文章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赤壁赋》选段,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注释】 ①既望:农历十六日。 ②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④冯(píng)虚御风: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冯虚,凭空、凌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或短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         

(3)水波不         

(4)遗世独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甲段中“闲人”指不贪恋名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

4.下列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闲人如吾两人者”和“羽化而登仙”透露出作者悲观消极、企图逃避的情绪。

B.乙段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相类似。

C.张怀民与苏轼一样,都是投身自然、不争名利之人,这从“怀民亦未寝”可以看出。

D.甲、乙两段中都写到月光的皎洁,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追求。

1.(1)没有与我一起快乐的人。 (2)于是来到。 (3)起,作。

(4) 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2.(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3. (1)清风明月,泛舟江上,悠闲自在。(2)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

4.A

秋 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间(水边) B.河伯始旋其面目(掉转)

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看见)

2.下面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 四时之景不同 B.吾非至于子之门 子有生孙

C.闻道百 我尝闻少仲呢之闻 D.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莫己若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设喻说明哲理。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对比。

B.“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两个成语都出自选文,前者本义是指“因力量或条件达不到而感叹无可奈何”,后者的本义是“被道德修养高的人笑话。”

C.“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写得淋漓尽致。

D.选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4.翻译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D 2.D 3.B 4. 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