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2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落英缤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4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答:
1 C
2缤纷:落花。一说,初开的样子; 属:类
3、(村里人)于是邀请渔人到自家做客,杀了鸡,摆出酒来款待他。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一)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而名之不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2)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译文: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句子:
原因: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兰花,请你说说赞成它的理由。
我喜欢: 原因:
1、沾染(污染) 认为 少 命名
2、(1)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2)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写出喜欢的句子,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2)无论魏晋 无论:(3)临溪而渔 渔:(4)伛偻提携 伛偻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乙】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这句话是“ ”。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1(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邀请(4)捕鱼(5)
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
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八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 ) ②鞭数十( ) ③驱之别院( ) ④方出神( )
2、用现代话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本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我的概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平凡的事物在沈复眼里变得趣味盎然。从文章看来,怎样才能常常收获“物外之趣”?
我的理解:
1项:颈,脖颈;鞭:用鞭子打;驱:赶,驱赶;方:正。
2、①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打雷一样,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②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3观蚊如鹤;神游山林;观虫斗捉蛤蟆(鞭打蛤蟆)
4、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要有好奇心,童真童趣;要赋予联想想象;要有专注的观察力等。
阅读下文
盲 道
上班的时候,看见同事夏老师正搬走学校门口一辆辆停放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走过去,和她一起搬。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校容。”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着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夏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视网膜出了问题,告诉我说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要啥充分的心理准备。医生说,当然是失明了。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多岁呀,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真的是做好了把双眼捐给女儿的充分的心里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我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擦桌、洗衣做饭。每当晚自习给学生辅导完功课,我就闭着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十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的,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伤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瞅瞅啊,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生活在彻底的__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十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识路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的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上我的眼睛,我要给她和她爸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口。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女儿和她爸都哭成了泪人儿……”
听了夏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盲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对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十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于瞬间真切地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交织着,压迫我的心房。
就让盲道畅通地延伸吧!
(选自天津教育出版社《孩子施舍的天堂》一书,张丽钧)
1、感知深刻内容,提炼:
夏老师做了哪些适应性训练?主要遇到了哪些困难?试加以概括。
2、剖析鲜明形象,理解:
(1)夏老师把车子从人行道上搬走的原因是什么?从现象上说是因为
; 从深处说是因为 。
(2)从夏老师设想失明以后的适应性生活训练可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3、透视细腻情感,体验:
(1)夏老师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夏老师的一次表演,她的女儿和丈夫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4、拓深文章主旨,感悟: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愿望?你会怎样“让盲道畅通地延伸”呢?
1、闭着眼拖地擦桌、洗衣做饭、走盲道磕磕绊绊,被石头绊倒,车子撞伤
2.(1)车子侵占了盲道,也有碍校容;她对盲道的特殊感情,对残疾人的关爱之心。(2)夏老师是一位关心集体、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好老师。(2分)
3、(1)一想到有一天我将生活在彻底的__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挣眼。(2)被她为女儿所付出的一切,她的舍弃自我的血浓于水的真情所深深地感动。
4、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关爱残疾人的队伍中。可从如何学习,如何从自身做起等方面来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因使唐雎使于秦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生,亦我所欲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翻译下面句子。
1.D
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阅读《三峡》一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略无阙处 阙 : 夏水襄陵 襄 :
笑而遣之 遣: 但坐观罗敷 坐:
2. 译下列语句。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 :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
3. 文中从俯视的角度写出了春冬之时三峡水质清澈的句子是 。
4. 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有什么作用?
1.阙:断缺 襄:冲上,漫上 遣:打发
2.⑴即使是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⑵如果不是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樵髯传
(清)刘大櫆
樵髯翁,姓程氏,名骏,世居桐城县之西鄙。性疏放,无文饰,而多髭须,因自号曰“樵髯”云。
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靡不①涉猎,然皆不肯穷竟其学,曰:“吾以自娱而已。”尤嗜弈棋,常与里人弈。翁不任苦思,里人或注局凝神,翁辄颦蹙曰:“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乃复效小儿辈,强为解事②!”时时为人治病,亦不用以为意。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翁方据棋局哓哓③然,竟不往也。
翁季父官建宁,翁随至建宁官廨,得以恣情山水,其言武夷九曲幽绝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选自《中华散文精粹·明清卷》,有删节)
【注释】①靡不:无不。②解事:懂事,这里指懂得下棋的技艺。③哓哓(xiāo):争辩声。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因自号曰“樵髯”云 ( ) ②拔出凡辈 ( )
③然皆不肯穷竟其学 ( ) ④乃复效小儿辈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句子: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 译文:
4.对“樵髯翁”其人,你是否欣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理由。
答:
1.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
2.①取号,取名号;②超出,突出;③穷,学完,深究;④模仿,效法,效仿3.我们难道真正懂得下棋吗?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罢了。
4.欣赏:①不拘小节,性情中人;②不为富家治病,保持节操;③寄情山水,志趣高洁;④嗜好下棋,但不过分执着;⑤聪明非凡,涉猎广泛。不欣赏:①为棋争论,而不为人治病,缺乏人道主义精神;②欲遗弃世事,消极避世;③涉猎广泛,但缺乏钻研精神。
游东坡
【南宋】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__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筇杖:竹枝。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自州门而东( )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 ) (4)为一郡之最( )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3.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4.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 ”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 之情。
1.(1)向东走(2)空而开阔(3)面向 (4)是
2. (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3. B
4.(1)雪堂(2)仰慕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夫 不 喜 之 人 未 必 本 恶 习 以 性 成 梁 上 君 子 是 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 B.俄闻自投地(不久)
C.乃遗布二端(赠送) D.后更无盗(强盗)
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答: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答:
1. 夫 不 喜 之人/未 必 本 恶/ 习 以 性成/ 梁 上君 子 是 矣
2.D
3.观君形状非罪人,应由贫困。
4.⑴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⑵陈寔对梁上君子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