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口技》,按要求完成1—6题。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厅事之东北角,八尺屏障(施:设置,安放。)

B.一时齐发,众妙备。(毕:全、都。)

C.宾客意少,稍稍正坐。(舒:舒服。)

D.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袖出臂。(奋:扬起、举起。)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B.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C.不能名其一处也。 D.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4.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5.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B.第②段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

C.在第③段中,“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

D.从第④段中的“忽一人大呼‘火起’”,我们可以得知,大家正在欣赏口技表演时,突然发生了特大火灾,大家纷纷离开了现场。

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

2 A

3 B

4 C

5 D

6(1)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丈夫说着梦话(2)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3)其中夹杂着用力拉扯崩塌倒下的声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教学相长

(3)虽有至道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选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1)不     知道(2)增长、促进(3)即使     最好的(4)不通,理解不了。   自己努力

2.(1)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学问。

(2)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评分说明:(1)直译为主,重点翻译“不足”和“困”。(2)重点解释“故”和“相长”。]

3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

   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__《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一句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1.(1)沾染;污染(2)我(3)听说 (4)等待;等 

2 .莲,是花中的君子。

3.叹惜知音少。追求洁身自好的情操。(答作者对莲的喜爱给1分)

4.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每空1分)

阅读文言文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 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 (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

③妻子不觌( ) ④未尝不与书俱( )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3. 下列各组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何陋之有 B.渔人甚异之 C.能以径寸之木 D.乃引客就观之

1、⑴ 闻名、出名 ⑵ 使……劳累 ⑶ 妻子和孩子  ⑷ 从来没有

2、(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3、  B  D

阅读【甲】、【乙】两文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③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④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⑤,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不上。[④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无偿劳动。⑤[升平]太平。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2) 或异二者之为 ( )

(3)或请重法以禁之 ( ) (4)自是数年之后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

译文: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请联系当时范仲淹被贬放邓州这一史实,拟出对下联

上联: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 下联:

1.(1)这里指思想感情,(2)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3)有人(4)这

2.(2)译文: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

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 范仲淹贬放邓州城后乐先忧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秦人饭食少盐寡醋没辣子可以凑活,生活中没有秦腔 没法过。②生子呱呱坠地,满月时以秦腔迎接,成人过寿,都要请“自乐班”助兴;老者去世,更要唱大戏热热闹闹送行。③乔迁新居到了新的地方,子女升学,也要唱折子戏祝贺。

(1)请在第①句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第②句中有一个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却  ②生子呱呱坠地,满月时以秦腔迎接;③删除“新居”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今:今为宫室之美 今天下三分

B.与:呼尔而与之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C.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历三世

D.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或异二者之为

2.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此: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B.生:得之则生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是:是亦不可以已乎 非独贤者有心也

D.身:乡为身死而不受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3.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

①乞人不屑( ) ②于我何( )

③失其本心( ) ④行道之人(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5.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_____________。

6.这一段文字所证明的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1A  

2D  

3①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②有什么益处  ③天性、天良  ④过路

4.①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②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5.嗟来之自  

6.舍生而取义(或义重于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而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本文的作者是 A.,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新闻的__B____部分,开头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 C. 部分,交代了发电的 D. E. ,体现了新闻报道 的F. 性。 一则新闻,它的结构往往包括五个部分,即G.、导语、H.I.J. 。(10分)

2 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但可以穿插议论。本文从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战争的场面虽然壮观,人们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让我们为之动容,但是但是战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伤害,请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1__,导语,电头,地点、时间,及时性(或者填时效性)

标题,主体,背景,结语

2 为一方面。。。;另一方面。。。

3  略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2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落英缤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4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答:

1  C

2缤纷:落花。一说,初开的样子;    属:类

3、(村里人)于是邀请渔人到自家做客,杀了鸡,摆出酒来款待他。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一)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出淤泥而不(2)予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有闻 (4)而之不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2)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译文: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句子:

原因: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兰花,请你说说赞成它的理由。

我喜欢: 原因:

1、沾染(污染)  认为 少  命名

2、(1)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2)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写出喜欢的句子,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