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梦溪笔谈〉二则》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 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肤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梦溪笔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作者是________朝科学家,政治家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岁以大( ) (2)以金钗( ) (3)其有钳( ) (4)人其板(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秋田之害 两三级

B.土中狗蝎 匠师其言

C.旬日子方尽 人伏其精练

D.虫旧曾有之 匠师如

E.以钳搏 问塔动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2)人皆伏其精练。

5.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忽有一虫生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说明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

B.岁以大穰

“以”是“因为”之意。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C.、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无可奈何”表明大家无计可施,“密使”“贻以金钗”写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反衬喻皓技术之高。

D.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笑”表现出喻皓为自己能解决“塔动”问题而由衷高兴。

1.宋  沈括 

2.(1)rǎng          (2)yí       (3)huì       (4)lǚ 

3.C 

4.(1)十天后,子方虫全被“傍不肯”消灭干净,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  (2)人们都佩服他高明。 

5.D   

阅读《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蔽林间窥之 ( ) (2)驴不胜怒,蹄之( )

(3)以为且噬己也( ) (4)益习其声 ( )

2、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1)从虎的角度来写驴的外形的句子是:

(2)细致地描写老虎想了解驴子的急切心情的句子是:

(3)成语“黔驴技穷”中的“技”指代的就是驴的“ ”和“ ”

(4)老虎摸清了驴子的底细,深刻认识了驴的本质之后,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4、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

5、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1、(1)偷看   (2)用脚踢(3)咬(4)逐渐或更加 

2、略    

3、略

4、(虎)益习其声,又近出(其或驴)前后,终不敢搏(之或驴)。

5、例如: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聪明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运用到每个成语,意思对即可。)

6、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够获得胜利。或:一定要有真实本领,过硬的本领是适应生存的法宝。意对即可。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揽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问,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国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携( ) 壑( ) 槛( )外 深邃( )

啾唧( )( ) 娠( ) 搜剔( ) 窈( )

2.解释加点的字。

富人于五所园也。( ) 主人处处款之( )

缘坡植牡丹、芍药,( ) 卧房槛外( )

颓然碧窈。( ) 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

3.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以幽阴深邃奇。

4.体现出园子主人地位不同寻常的句子是哪一句?

5.第二小节采用了怎样的写法?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

6.本篇文章说明了于园怎样的特点?表现设计者怎样的构思?

7.选一句你最欣赏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1.xié hè jiàn suì jiū jī shēn tī yáo

2.建筑园子。殷勤招待。栽种。栏杆。碧绿幽远。精心地构思。

3.(如果)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贴,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开门迎客的。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4.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5.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游于园所见所感。

6.假山石奇特;巧妙的构思。

7.略

北宋时扬州的“州城”,只略向南稍加扩展,而蜀岗上的“子城”已成为废墟。

南宋期间,扬州成了江淮地区抗金、抗元的主要战地之一。朝廷命扬州知州吕颐浩在“州城”的基础上修建“宋大城”。西城墙南起砚池经保障河北至长春桥,全长2860米;北城墙在漕河南,西起长春桥,东至高桥以西,全长2100米;东城墙在古运河西岸,北起高桥,南接康山街,全长2950米;城南墙沿用唐“罗城”南城,沿古运河北岸,全长2200米。这座宋大城全部用大砖砌造。

数十年后,为适应军事需要,又在原蜀岗“子城”的废墟上修筑土城“堡寨城”,也称“堡城”。它的西、南、北城垣(yuán墙)大部沿用原“子城”的城垣加以修筑,只另筑了东墙。这座城的周长约5000米,面积1.6平方公里。堡城与“宋大城”相对,其间相隔约一公里,又筑“夹城”以通往来。所以这时扬州一地有三城,即“宋大城”、“堡城”和“夹城”,总称“宋三城”。又因三城形似蜂腰,所以又名“蜂腰城”。宝祐年间堡城重建,因此堡城改名为“宝祐城”。

……扬州出土的宋城遗址城砖中,有不少印有“大使府造”的字样,还有不少城砖印有韩世忠抗金__的番号和后来抗元__的番号,这正反映了南宋时建城的军事目的。

1.文中加粗的“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宋三城”的布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在介绍“宋大城”时是按________________顺序说明的。

3.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点的“这”指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段说明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原蜀岗“子城”废墟上修筑的“堡城”和“宋大城”一样,全部用大砖砌造。

B.“堡城”城墙是在原“子城”四周的城垣上修筑起来的。C.“宋大城”和“宝祐城”是应军事的需要——抗金、抗元而修筑的。

1.不能。说明扬州城的重要战略地位。

2.“形似蜂腰”方位

3.列数字  打比方

4.“扬州出土的宋城遗址城砖中,……抗元__的番号”

5.C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1.对下列加粗的词语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

A.两个“显”意思相同,两个“上”也相同。

B.两个“显”意思不同,两个“上”也不同。

C.两个“显”意思相同,两个“上”不同。

D.两个“显”意思不同,两个“上”相同。

2.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

3.“至于园可无憾”是因为

( )

A.“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而于园“奇在磊石”,是“诸园亭”的代表。

B.于园本是富人于家的,“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有幸观赏,自然“无憾”。

C.瓜洲的园亭大同小异,看了于园足矣,多看无益。

D.于园主人待客热忱,去后一定会让你感到没有遗憾。

4.翻译句子。

(1)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2)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1.B

2.列数字  打比方

3.A

4.略

文言文阅读

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1)四闼霞敞 (2)费祎登仙

(3)濑乡九柱 (4)州城西南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坐窥井邑 (2)遂以名楼

(3)返憩于此 (4)州城西南隅

3.翻译下列句子。

(1)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2)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4.文中概括黄鹤楼外观特征的句子是 。为了说明黄鹤楼这一外观特征,具体描写黄鹤楼的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

5.对这篇文章解释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费祎登仙的传说,给全文抹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B.“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黄鹤楼的重要性的扼要概括。

C.“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一组对偶,从正面突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D.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6.以下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七言律诗《黄鹤楼》,试比较在内容上与上文有什么不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tà yī lài yú

2.(1)城乡;(2)命名;(3)休息;(4)角落

3.(1)为何一定要到濑乡的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才可以观赏到应时的景物,遇会到神仙呢!(2)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4. 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5.C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周元公集》)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莲,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节)

【注】

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 ):未开的荷花。④异馥( ):异香。

1、将甲文中横线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予独爱莲之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乃记之而去D.、溪深而鱼肥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

(2)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已:

4、翻译下列句子。

(1)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5、甲乙两个文段,都是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答: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C  

3、少   停止 

4、能够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的玩弄。  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5、甲文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主要是基于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许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入日,渴,得饮。饮河、渭,河、渭不足。饮大泽,未,道渴而死。弃杖,化为邓林。

(逐:追,这里指竞争 入:接近 河:黄河 渭:渭水 大泽:神话中的大河)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走__________________ (2)欲__________________ (3)于__________________

(4)北__________________(5)至__________________ (6)其__________________

2程海在《三颗枸杞豆》中将“三叔”形容为“寻找太阳而不幸失败的夸父”,作为现代中学生的你如何看待夸父的失败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跑。(2)想。(3)到。(4)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北。(5)到达。(6)他的。

2。可从持之以恒、意志坚强等方面去谈看法。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②便还家 ③不为外人道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1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值得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乃”“无论”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

3能结合文章内容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

    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的词:

(1)流飘荡 从: (2)互相轩邈 轩邈:

(3)无与为乐者 念: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甲)文具体描写高峰“入”云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乙)文抒发了作者 心情。

1、顺、随   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考虑  共同、一起

2、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避世退隐,鄙弃名利;壮志未酬的苦闷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