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核舟记》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翻译下列句子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回答下列问题

(1)人物情态栩栩如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1A

2B

3、(1)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2)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4、(1)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2)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一)《活板》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

持就火 以纸

再火令药熔 余群从所得

2、选出下列句中“其”字所指代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 )

A.其法:用胶泥刻字(指代毕昇) B.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指铁板)

C.则以一铁板按其面(指铁框)D.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指先设的铁板)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4、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5、这段文字中哪些短语突出了“活版”的“活”字,请摘写出来,再说说它们各说明了“活版”的什么特征。

1、炀:烤。    帖:用标签标出 。  讫:终了,完毕。    为:被。  

2、D

3、(1)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

   (2) 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

4、刻制活字模 、排版、制版、印刷、拆版及活字模存放。

5、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

阅读《黔之驴》,完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虎大骇 ( ) (2)觉无异能者( )(3)驴不胜怒( ) (4)计之曰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的意思。
3、读了课文,写出文中表现黔驴之技的词语。
4、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

5、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寓意(1)

寓意(2)

6、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
虎见之—— —— —— ——
7、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1、(1)受到惊吓  (2)本领  (3)禁得住   (4)盘算  
2、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驴)放在山脚下。     3、一鸣,一蹄。
4、不设统一答案,
例:(1)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2)“驴一鸣”,虎“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3)“近之”、“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4)“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写出虎干脆利落,得意满足的心态。(意对即可。)
5、不设统一答案。
例:(1)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谈: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
(2)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谈,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3)从“虎吃掉驴”这一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必须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有自己的见解。 
6、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荡倚冲冒
7、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聪明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运用到每个成语,意思对即可。)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之(     ) ⑵稍近益(      )

⑶ 以为且己也(      ) ⑷ 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⑵                  

4.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偷看 ⑵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⑶咬 ⑷用蹄子踢

2、.略

3、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4.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5.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文章主旨)

阅读《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 )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 ),高标(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 )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 ) ( ) ( )

( ) ( ) 耸构( )

2、用文中原句填空。

在文中, 刻画了黄鹤楼的整体形象;

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的情态。 写出了作者的登楼感触。

1、角落    于是    像张开的鸟翅    看    靠近   高大的建筑

2.园中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大鼠

蒲松龄

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②阖(hé):关闭。 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 ④啻(chì):仅;止。 ⑤龁(hé):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被啖食( ) (2)异国来贡狮猫 ( )

(3)众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 ) (4)既而鼠跳掷渐 ( )

2.下列加点的字与其他三项意义用法不相同的是( )

A.以为是无能为 B. 非显刺,则门钥不得出

C.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入 D.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②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③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黔之驴》中的老虎和《大鼠》中的狮猫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试对各自取胜的原因加以分析?

1.答案:①总是    ②正巧(恰逢)    ③都(全)     ④缓慢(迟缓)

2.D

3. ①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才知道猫(原先)的躲避,并不是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跳窜后)的疲乏。

②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③(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干净它的肉,才离开。

4.老虎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了敌人的详细资料时,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 狮猫懂得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智取胜,这就是狮猫对付大鼠的办法。均是以智力取胜的。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阚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之(     )

⑵ 远 (      )

⑶ 以为且己也(      )

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3.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4.一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5.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开放

阅读《陋室铭》中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 ) ( )

A.斯陋室,惟吾德馨 /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哉?(《捕蛇者说》)

B.谈笑鸿儒 / 来二十一年矣(《出师表》)

C.有仙则 / 之者谁(《醉翁亭记》)

D.无案牍之形 / 其筋骨(《出师表》)

E.无丝竹之乱耳 / 宴酣之乐,非(《醉翁亭记》)

2.文章中写“陋室”交往人物之雅、日常生活之雅,主要是为了表达陋室主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分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谈 笑 有 鸿 儒。 无 丝 竹 之 乱 耳。

4.文言文有时会运用类比的方式引出作者自己的志趣。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说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E

2.表现了“陋室”主A、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谈笑/有鸿儒,无/丝竹之乱耳

4.文章前四句既是形象化的比喻,有是事物类比,表明陋室也有“名”与“灵”的性质。

5.略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  (     )

(2)无丝竹之乱耳(      )

(3)往来无白丁(      )

(4)素琴(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1)点明短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于文末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意在说明“陋室”不陋。细读全文,试说说作者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B.表现出作者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C.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D.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士为榜样的志向。

1.(1)出名。(2)指奏乐的声音。(3)没有什么学问的人。(4)弹(琴)。

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简陋了)。(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略。

5.B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请用"/"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

   太 祖 常 劝 以 读 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文中原句回答: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选取人物典型的两件事,表达了一个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写赵普奏荐人才时有哪些细节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学完后,你从赵普身上学到了什么?对你的学习或生活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语段结尾处所言“太祖乃悟”,请你设想一下,太祖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赵普晚年读书“手不释卷”,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几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赵普既薨,后人为他立一墓碑,请你写一段碑文,以颂扬其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略

3.(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2)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4.赵普晚年刻苦读书;赵普不顾个人安危向太祖四荐人才;以天下事为己任。

5.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6.略 

7.略

8.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等。

9.不设标准答案,能表现他勤奋刻苦、有耐心决心、以天下事为己任、超人的毅力惊人的意志,语言精练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