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 ) (2)便要还家( ) (3)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答:

1.(1)以......为异,认为......奇异 (2)通“邀”,邀请 (3)记,做记号

2.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3.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阅读下面两端文言文

【甲】晋魏郡亢阳,农夫祷于龙洞,得雨,将祭谢之。孙登见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禾稼乎?如弗信,请嗅之。”水果腥秽。龙时背生大痘,闻登言,变为一翁,求治,曰:“疾痊,当有报。”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龙盖穿此井以报也。

【乙】汉时弘农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鸮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还。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鸮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选自《搜神记》)

【注释】①亢阳:旱灾。②孙登:三国时著名隐士,传说与神人交往,有异能。③弘农:古郡名。④洁白:纯洁的美德。⑤三事:即三公,指极高的官位。

译文参考:【甲】晋朝时魏郡大旱,农民在龙洞中祈祷,求到了雨,将要去祭祀感谢那条龙。孙登看见了说:“这是有病之龙降下的雨,哪能使庄稼复苏呢?如果你们不相信,请闻闻这雨水。”大家一闻,雨水果然非常腥气肮脏。这条龙当时背上生了大毒疮,听见孙登的话后,就变成一个老头,求他为其治疗,说:“如果我的病痊愈了,一定有报答。”没过几天,果然下了大雨。人们还看见大石头中间裂开成一口井,井里的水十分清澈。那条龙大概是打了这口井来作为对孙登的报答吧。

【乙】杨宝是汉代弘农郡人,九岁时,杨宝在华阴山北边,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击伤后坠落在树下,一群蚂蚁将受伤的黄雀围困起来。杨宝怜悯黄雀,就把它带回家,放置在一个小木箱里,每天用菊花来喂养它。过了一百多天,黄雀的伤养好了,羽毛也长全了,它每天早上飞出去,晚上又飞回来。有一天晚上,夜过三更,杨宝还在读书尚未睡觉。忽然,一个穿着黄衣服的少年来向杨宝再三拜礼,他对杨宝说:“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奉命到蓬莱仙山出使,不小心被鸱枭击伤。承蒙您怜爱救助,非常感谢您的大恩大德。”说完,黄衣少年送给杨宝四枚白玉环,并说:“让您的子孙像这白玉一样品行高洁,位居三公。”

1.用“/”给甲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鸮所搏。

3.上面两篇短文中的“龙”与“黄雀”,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答:

1.【答案】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

2.【答案】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出使到蓬莱去,不小心被鸱鸮击伤。

3.【答案】示例一:我更欣赏龙,龙有爱心,虽身患重病,也为农夫降雨;龙讲诚信,求治时承诺“疾痊,当有报”,后个“果大雨”;龙知恩图报,为人着想,不仅降大雨解旱灾之燃眉之急,而且穿井让人们长久受益。

示例二:我更欣赏黄雀。黄雀知恩图报,虽事前并未许诺,事后却主动报恩;而且,用送玉环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美好愿望;让杨宝的子孙像玉环一样洁白、高贵。

(一)《口技》节选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扶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清朝涨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用一条竖线“|”画出)

(1)中 间 力 拉 崩 倒 之 声 。

(2)不 能 名 其 一 处 也 。

3、解释下列词语。

(1)会宾客大宴会 会_________ (2)满坐寂然 坐_________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4)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4、下面加点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是( )

A.、忽一人大呼“火起”B.、虽人有百手

C.、几欲先走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

A.、(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2)不知木兰是女郎

B.、(1)默叹,以为妙绝。 (2)群响毕绝。

C.、(1)手有百指。 (2)不能指其一端。

D.、(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稍稍宾客其父。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③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什么情态?它是什么描写?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结尾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么

1、《虞初新志》、林嗣环  

2、(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

3、(1)会:适逢,正赶上(2)坐,通“座”,座位 (3)夹杂(4)说出

4、A

 5、D  

6、略  

7、表现听众听了口技人以假乱真的表演后害怕的情态;它属于侧面描写;通过对听众反应从侧面表现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8、不能删去,结尾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呼应前文,又可起到侧面反衬口技人技艺高超的作用,他就是用那样简单的道具表演出了那样复杂的声音。

(三)《狼》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节选自《 》中的《狼三则》,作者 代著名文学家,世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行甚远 ( ) (2)(恐前后受其

(3)一狼其中( ) (4)其一坐于前 ( )

3.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D.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读了这则故事,你获得了那些启示?(至少写两点)

1.《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 聊斋先生

2.(1)紧跟(2)攻击(3)打洞(4)像狗一样

3.C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添笑料罢了。

5.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决不能妥协退让,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生活中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自取灭亡;一个人要善于发挥聪明才智,勇敢坚强地战胜一切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三)《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故水潦尘埃归焉

2.下列各句中的“为”字含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B.以为妙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C.卒之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D.并自为其名。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故水潦尘埃归 焉:

(2)日月星辰移焉 故:

4.将句子“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翻译成现代汉语

5.你觉得共工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他的身上你可以学到什么?

1.(1)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故/水潦尘埃/归焉

2.C

3.(1)到那里(2)所以、因此

4.(共工氏)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5.是一个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但他性格暴躁、偏激任性,做事不计后果。学习他勇敢坚强,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挑战、敢于探索的精神;牺牲自我,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三)《口技》林嗣环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京中有口技者 ( ) (2)中力拉崩倒之声( )

(3)妇抚儿( ) (4)不能其一处也 ( )

2.将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文中第②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4.文中多处写观众的反应,有什么艺术表达效果?试举一例,写一点赏析文字。

1.(1)善于、擅长(2)夹杂(3)喂奶(4)说出

2.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争先恐后地跑掉。

3.细节描写。运用以动(声)写静的手法,借细微的声响烘托(反衬)深夜的寂静气氛。

4. 一处: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两处: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三处: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三处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刻画观众从心领神会、满意折服;到身入其境、入神入化;再到身临其境、难以自持的心理变化过程,从侧面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精湛(善),从而有力地突出中心。(选一例赏析即可)

口技(节选)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中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其一处也 名:

(3)几欲先 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1、⑴夹杂;  ⑵说出;  ⑶跑;

2、⑴(直到这时,)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⑵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3、B

【甲】《口技》 (清.林嗣环) 【乙】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便有妇人惊欠伸( ) B.几欲先( )

C.款扉之 ( ) D.今客此( )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无敢哗/念无与为乐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业/以丛草林D.酷类声耳/真无马邪

3、翻译句子。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5、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6、【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   A. ( 睡醒 )       B. ( 逃跑 )

   C. ( 问   )       D. ( 弹奏 )

2、( D )

3、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4、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5、(B

6、例子:凄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二)《核舟记》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翻译下列句子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回答下列问题

(1)人物情态栩栩如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1A

2B

3、(1)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2)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4、(1)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2)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一)《活板》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

持就火 以纸

再火令药熔 余群从所得

2、选出下列句中“其”字所指代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 )

A.其法:用胶泥刻字(指代毕昇) B.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指铁板)

C.则以一铁板按其面(指铁框)D.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指先设的铁板)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4、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5、这段文字中哪些短语突出了“活版”的“活”字,请摘写出来,再说说它们各说明了“活版”的什么特征。

1、炀:烤。    帖:用标签标出 。  讫:终了,完毕。    为:被。  

2、D

3、(1)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

   (2) 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

4、刻制活字模 、排版、制版、印刷、拆版及活字模存放。

5、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