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天下之所顺 以: (2)《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 克: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吾,楚国之小子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早丧所天 D.生,亦我所欲也 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 ”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 、 、 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5.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 ;乙文则是告诫子孙 。
1.(1)以:凭借。(2)克:战胜,取胜。
2. B
3.其中四字必译出——域、以、固、威。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和 天地 君臣 九族
5.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
翻译与默写题
把上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阅读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文:
(2)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译文:
(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下来把'它作为金沙堆观月记。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 石潭记》,有删节)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月白如昼。沙①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面环水。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③;月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④。瑶台、广寒⑤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⑥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有删节)
【注】①沙:指金沙堆,是处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的小岛。②尽却:使……全部退去。③夺:争。④体寒目眩:顿感凉意,似觉眼花,像到了仙境。⑤瑶台、广寒:传说中的仙境。⑥止耳:而已,罢了。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当亦如是而止耳 问今是何世
D.虽未尝身至其地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其境过清
A.扶苏以数谏故B.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记叙了作者伐竹取道,游览小石潭的见闻和感受。
B.乙文段记叙了作者中秋之夜,攀登金沙堆临水赏月的所见所感。
C.甲、乙两文段都是寄情山水的游记。
D.甲、乙两文段通篇都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1.D
2.A
3.D
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译文:
1.【答案】派能言善辩的人拿着太子的书信,用谦恭的言辞坚决地邀请他们,他们应该会来。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上下一白( ) (2)从武林门而西( )
(3)即棹小舟入湖( ) (4)取道……石径塘而归(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得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译文: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1.(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2. 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
3.(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4. 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报恩塔①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fó xiàng 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 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则报恩塔是也 (2)闻烧成时
(3)半日方散 (4)必顶礼赞叹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译文:
3.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1(1)这(2)听说(3)方才(4)离开
2.现在塔上损坏了一块砖,把砖的字号报给工部,工部下发一块砖来替补它,像当初就砌在那里一样。
3.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申屠献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②斜错,其文③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⑤象而铸之。淬⑥以奇药,穴dì zàng 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普生物也,乃曰:“敦其有鼎,其形酷肖是。第⑦不知孰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辩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注释】①申屠敦:人名。申屠,复姓。②云璃(chī)小指鼎上所雕的云和璃的图形。璃是传说中一种似龙而无角的动物。③文:花纹。④烂如:明亮有光彩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⑤金工:铸造金属器物的工人。⑥淬(cuì ):铸造器物时把它烧红,浸人水中,以增加硬度。⑦第:但,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呼金工象而铸之 象: 贵人宝之 宝: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译文:
(2)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译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申屠敦遭遇的看法。(4分)
1象:模仿;宝:以……为宝
2.(1)众宾客也一个接一个地都说:“这鼎确实不是真的。”(2)我从今以后终于明白权势完全能使是非颠倒啊!
3.申屠敦的遭遇完全是由于鲁生趋炎附势、攀附权贵故意造假造成的。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D.执策而临之(面对)
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河曲智叟无以应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足肤皲裂而不知
D.其真无马邪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橱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1.C(正确的方法)
2.C(A第一个助词是“的”之意,第二个是放在主谓之间无实义;B第一个应是“按照”的意 思,第二个应是“来”的意思;D第一个是表反问相当于“难道”,第二个作代词翻译为“他”。)
3.B(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识别千里马”。)
4.“马之千里者”是倒装句,重点字“或”译为“有时”。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或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是( )
A.船载以入(用船)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是个庞然大物。
B.蔽林间窥之(偷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老虎)悄悄走出树林,来接近它,不能互相了解。
C.益习其声(渐渐,更) 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与它搏斗。
D.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老虎)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驴的肉,才离开。
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是(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畏惧,从而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
B.第一段开头写“好事者”用船运进一头驴后,发现没有用处,就放在山下,这是行文的铺垫,为虎和驴的相见准备了条件。
C.第二段写“虎”与“驴”较量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用“虎”的胜利说明:实力是决定成败的因素,但外形、声势更应重视。
D.本文作者采用拟人化的写法,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和知己知彼、做事谨慎的“虎”,引人入胜。
1.B(老虎渐渐走出树林,靠近驴,小心谨慎地,不了解驴是什么东西)
2.C(曲解文意。实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不是更应该重视“外形、声势”)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答: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答: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1. (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2. D
3. (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6.【示例】匡衡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7.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8.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