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善 哉 祁 黄 羊 之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

1.B你(A.任用/行为。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

2.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

阅读下面文言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带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旧知其如此 旧:旧亲戚B.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安乐,安然

C.造饮辄尽 造:往,到D.既醉而退 退 :回去,回家

2.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置酒而招之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B.以乐其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不戚戚于贫贱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无怀氏之民欤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译: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译: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

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是赞美自己如古人一样高尚。

1. A

2. A

3.①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

②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们一类的人吧?

4. 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文: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译文: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

1.B

2.①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分点:策,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充分发挥”亦可)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派遣)

3.D

4.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古诗文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 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是鱼之乐也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C.①神变则鱼逝矣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D.①子意乎鱼,目乎鱼 ②目似瞑,意暇甚

2.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

3.下面对《钓鱼记》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甲乙两老汉“钓同而得失异”的情形。

B.甲老汉之所以屡有收获,产要得益于他冷静沉着,不浮躁,不急于求成。

C.作者认为“意成乎道”,意思是说要实现愿望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D.故事说明了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专注于目标和结果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1.D

2.C

3.D

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

【甲诗】 钓鱼不得

【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啜茗于湖滨(A.)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B.)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1.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啜( ) 逝( ) 故( ) 乃( )

2.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

3.【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

答:

4.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5.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译文:

6.【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

答:

7.【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

答:

8.【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答:

9.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往来翕忽。

1.啜:饮,喝; 逝:游开,游走,离去; 故:先前,原来;乃:于是,就,便

2. A.之 B.其 C.以 D.而

3.指的是鱼或美丽的鱼;如:“锦鳞游泳”“沉竞跃”“呷浪之”(代指鱼);“孤远影碧空尽”“孤一片日边来”(代指船);“臣本布衣”(代指平民)等,任写一例即可。

4.断句两处: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5.翻译:(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

6.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7.名利

8.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__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__,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

9.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古诗文阅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秋水》)

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 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我知之濠上也”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C.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鯈鱼出游从容 从容:自由自在

B.是鱼之乐也 是:判 断词,与“非”相对

C.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安:怎么

D.请循其本 循:依照

3.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4.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闲适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事物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河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惠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注重对事物真相的探究。

5.下面对《钓饵同而得失异》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甲乙两老汉“饵同钓异”的情形。

B.甲老汉之所以屡有收获,主要得益于他冷静沉着,不浮躁,不急于求成。

C.作者认为“意成乎道”,意思是说要实现愿望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D.故事说明了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专注于目标者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6.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子 意 乎 鱼 目 乎 鱼神 变 则 鱼 逝 矣奚 其 获?

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

1.A

2. B

3.C

4. C

5.D

6. 子 意 乎 鱼 /目 乎 鱼/神 变 则 鱼 逝 矣/奚 其 获?

7.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快乐是(可以)确定的

阅读《与朱元思书》,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鸢飞戾天者:叫 窥谷忘反:“反”通“返”, 返回

B.互相轩邈:比长远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C.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D.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照全篇。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1.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抓“湍”“甚”“奔”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即可。)

3. D

4.答案示例:(1)用原文。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等。(2)用自己的话概括。如 :写水,采用动静结合和对照的写法,既写出了江水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动静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写山,作者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形貌,从听觉上写出了群峰中的各种声响,突出了山的生命活力;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写了眼前所见之景,还触景生情,写了作者的感慨。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厌弃尘俗、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等。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天下之所顺 以: (2)《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 克: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吾,楚国之小子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早丧所天 D.生,亦我所欲也 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 ”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 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5.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 ;乙文则是告诫子孙

1.(1)以:凭借。(2)克:战胜,取胜。

2. B

3.其中四字必译出——域、以、固、威。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和 天地 君臣 九族

5.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

翻译与默写题

把上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阅读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文:

(2)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译文:

(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下来把'它作为金沙堆观月记。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 石潭记》,有删节)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面环水。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月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有删节)

【注】①沙:指金沙堆,是处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的小岛。②尽却:使……全部退去。③夺:争。④体寒目眩:顿感凉意,似觉眼花,像到了仙境。⑤瑶台、广寒:传说中的仙境。⑥止耳:而已,罢了。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当亦如是而止耳 问今是何世

D.虽未尝身至其地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其境过清

A.扶苏以数谏故B.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记叙了作者伐竹取道,游览小石潭的见闻和感受。

B.乙文段记叙了作者中秋之夜,攀登金沙堆临水赏月的所见所感。

C.甲、乙两文段都是寄情山水的游记。

D.甲、乙两文段通篇都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1.D

2.A

3.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