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其中蕴涵的道理。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返为其患。

(有删改)

【注释】①爽:败坏(口味)。

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即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甲】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互相通达。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D.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甲乙两文都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

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②段侧重于叙述。

1.B

2.D

3.C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满井游记》)

B.文章开头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作者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

C.第二段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游鱼和潭水,明写“游鱼”,略写“潭水”,动静结合,写近处所见。

D.本文按游览的顺序,先写发现小石 潭,再写潭中之景,接着写小石潭源流,然后写潭中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1B

2C

3A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善 哉 祁 黄 羊 之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

1.B你(A.任用/行为。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

2.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

阅读下面文言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带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旧知其如此 旧:旧亲戚B.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安乐,安然

C.造饮辄尽 造:往,到D.既醉而退 退 :回去,回家

2.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置酒而招之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B.以乐其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不戚戚于贫贱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无怀氏之民欤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译: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译: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

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是赞美自己如古人一样高尚。

1. A

2. A

3.①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

②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们一类的人吧?

4. 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文: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译文: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

1.B

2.①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分点:策,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充分发挥”亦可)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派遣)

3.D

4.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古诗文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 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是鱼之乐也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C.①神变则鱼逝矣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D.①子意乎鱼,目乎鱼 ②目似瞑,意暇甚

2.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

3.下面对《钓鱼记》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甲乙两老汉“钓同而得失异”的情形。

B.甲老汉之所以屡有收获,产要得益于他冷静沉着,不浮躁,不急于求成。

C.作者认为“意成乎道”,意思是说要实现愿望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D.故事说明了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专注于目标和结果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1.D

2.C

3.D

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

【甲诗】 钓鱼不得

【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啜茗于湖滨(A.)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B.)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1.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啜( ) 逝( ) 故( ) 乃( )

2.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

3.【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

答:

4.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5.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译文:

6.【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

答:

7.【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

答:

8.【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答:

9.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往来翕忽。

1.啜:饮,喝; 逝:游开,游走,离去; 故:先前,原来;乃:于是,就,便

2. A.之 B.其 C.以 D.而

3.指的是鱼或美丽的鱼;如:“锦鳞游泳”“沉竞跃”“呷浪之”(代指鱼);“孤远影碧空尽”“孤一片日边来”(代指船);“臣本布衣”(代指平民)等,任写一例即可。

4.断句两处: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5.翻译:(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

6.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7.名利

8.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__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__,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

9.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古诗文阅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秋水》)

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 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我知之濠上也”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C.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鯈鱼出游从容 从容:自由自在

B.是鱼之乐也 是:判 断词,与“非”相对

C.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安:怎么

D.请循其本 循:依照

3.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4.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闲适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事物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河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惠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注重对事物真相的探究。

5.下面对《钓饵同而得失异》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甲乙两老汉“饵同钓异”的情形。

B.甲老汉之所以屡有收获,主要得益于他冷静沉着,不浮躁,不急于求成。

C.作者认为“意成乎道”,意思是说要实现愿望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D.故事说明了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专注于目标者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6.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子 意 乎 鱼 目 乎 鱼神 变 则 鱼 逝 矣奚 其 获?

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

1.A

2. B

3.C

4. C

5.D

6. 子 意 乎 鱼 /目 乎 鱼/神 变 则 鱼 逝 矣/奚 其 获?

7.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快乐是(可以)确定的

阅读《与朱元思书》,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鸢飞戾天者:叫 窥谷忘反:“反”通“返”, 返回

B.互相轩邈:比长远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C.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D.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照全篇。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1.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抓“湍”“甚”“奔”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即可。)

3. D

4.答案示例:(1)用原文。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等。(2)用自己的话概括。如 :写水,采用动静结合和对照的写法,既写出了江水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动静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写山,作者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形貌,从听觉上写出了群峰中的各种声响,突出了山的生命活力;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写了眼前所见之景,还触景生情,写了作者的感慨。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厌弃尘俗、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