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至但饮一杯水 ②植木偶于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译文:
3.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 ,更要 。(每空不超过4个字)
1.①只(1分) ②树立(竖立)
2.害怕事情烦重而(就)不做,(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
3.廉政(廉洁)勤政(务实,做实事)
(一)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便要还家 ②乃不知有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译文:
3.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答:
1.①邀请或通“邀” ②竟然
2.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3.要点:①政治__;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孔子世家赞
《 史记》
有之太史公曰:《 诗》 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到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 ①低回:徘徊,流连。 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高山仰止( ) (2)不能去云 ( )
(3)没则已焉( ) (4)人不知而不愠(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不能至 虽不能察,必以情
B. 然乡往之 烨然若神人
C. 当时则荣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想见其为人 此之谓失其本心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答: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
4.请结合【 课文链接】 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答:
1.(1)仰望,敬仰 (2)离开 (3)停止,消失 (4)生气,恼怒
2.D
3.(1) 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2) 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有危害(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 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很敬仰他。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闽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故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蒙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
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己物以
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敏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
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
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 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③藉: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沿溯阻绝 沿( )(2)清荣峻茂 荣( )
(3)与之俱使高丽 俱( )(4)船欲倾覆 欲( )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
译文:
3.【甲】文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答:
4.【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
答:
5.【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1. (1)顺流而下 (2)树荣(茂盛) (3) -起,一同 (4)将要
2. (1)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清点检查投到海里的东西,(发现)都是副使的财物。
3.山高、岭连、峡深。(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亦可)
4.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答出两点,意近即可)
5.对比。做人不能太自私,否则会自食其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⑦安所⑧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⑨。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①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顾:但是。⑧安所:从什么地方。⑨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事。诸,“之于”的合音词。
7.下面子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状如松江之鲈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是岁十月之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C.已而叹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醉翁亭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译文:
9.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答:
1.A(2分)
2.(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或“想到没 人与我同乐”。(2)我有一斗酒,已存放(收藏)了很久。
3.【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本文作者 (人名)是明末清初 家。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日更定矣( ) ②余拏一小舟 ( )
③拥毳衣炉火( )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3. 刘勰说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答:
4. 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请 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
答:
5.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
答:
1. 张岱 文学
2. ①“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或“指初更以后”;或“ 晚上八点左右” ②今作“拿”,牵引;或“牵引” ③一种毛制的衣服 ④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或“酒杯”
3. 围绕“看雪的背景;雪大;雪下得时间久;天气寒冷;环境寂静(静谧;幽寂;肃杀)”回答。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或“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 第一问围绕“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三日后独自去看雪;金陵人的痴表现在于亭中铺毡饮酒赏雪”回答。第二问围绕“侧面描写(侧面)”回答。
【古文阅读】
(甲)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①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②不散,卒踬仆③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④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宗元《蝜蝂传》)
【注释】①困剧:非常困倦疲累。②因:因而。 ③踬仆:倒下。 ④货:货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薄暮冥冥 薄:
(2)至若春和景明 景: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4)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病: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其怠而踬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B.不以物喜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D.人或怜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甲文中不是用来表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一项是( )
A.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是进亦忧,退亦忧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理解填空
甲文中弘扬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乙文中讽刺的是一种 行为。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
(2)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译文:
1.(1)薄:迫近(2)景:日光(3)先:在……之前(4)病:困苦不堪
2. C(A顺承/修饰 B.因为/用 C就/就 D代词,代蝜蝂/动词,到、去、往)
3. A
4.贪得无厌(贪心不足、聚敛资财,意思对即可)
5.(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谁与”,同谁) (2)(它)爬行遇到物体,就抓取过来,抬起头来背着它。(“辄”,就;负,背着)
郗超①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②,既已狼噬梁、岐③,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④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⑤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⑥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客必能立勋。”元功⑦既举⑧,时人咸叹超之先觉⑨,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郗超:人名。下文的“谢玄”“苻坚”,均为人名。②问晋鼎:指篡夺晋室政权。③梁、岐:地名。下文的“淮阴”,也为地名。④间:私自,偷着。⑤桓宣武: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⑥履屐:这里指小事。⑦元功:大功。⑧举:成功,成就。⑨先觉:有预见。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1)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
(2)时人咸叹超之先觉 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译文:
3.郗超为什么赞同谢玄北讨?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4.从文中可以看出郗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1. (1)好,友好(2)感叹,赞叹
2.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苻坚,人们私下里有些不造成的言论。
3.吾尝昔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4.郗超有远见,胸怀宽广,不因为个人的爱憎埋没别人的长处。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⑤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jù):古代的一种麻鞋。②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lǚ):穿。 ④跣(xiǎn):光脚。 ⑤冠:帽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鲁人身善织屦( ) 而越人被发( )
2.从“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这句话中,你看出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1.擅长 通“披”,披散
2.示例一:鲁人不墨守成规,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有闯劲儿,发现机会就不会轻易放弃。 示例二:鲁人做事不依据客观实际,只凭自己主观看法莽撞从事,固执己见,不听劝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其中蕴涵的道理。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①返为其患。
(有删改)
【注释】①爽:败坏(口味)。
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即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