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 ②寻向所志( )
③阡陌交通( ) ④便要还家( )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3.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答:
5.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1.①对……感到诧异 ②标志,标记 ③交错相通 ④能“邀”。邀请
2.①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②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成语是: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和乐富足,宁静和谐的社会理想)。意思对即可。
捕蛇者说
柳宗元
蒋氏大威,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路,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窃,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询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
①向吾不为斯役 向:
②则弛然而卧 然:
③谨食之 食:
④故为之说 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旬子。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文:
3.选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1.①假使②……的样子③喂养④所以
2.①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②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地里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余年。
3.苛政猛于虎(或“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意同即可)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放弃)B.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疆域)D.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战必胜矣 必先苦其心志
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以战争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B.甲乙两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平添了气势。此外,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C.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D.甲乙两文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译文: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
5.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而当今世界局势也不够稳定。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日本就钓鱼岛问题多次向中国挑起事端。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答:
1.C
2. D
3. C
4.(1)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朋友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2)(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5.答:学生只要能结合两篇短文,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等角度中选取一个,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情,并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A.文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文段
汉蒋琬①为大司马,东曹掾犍为杨戏②,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谓琬曰:“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所诫。戏欲赞吾是邪,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③杨敏尝毁琬曰:“作事愦愦,诚不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適莫 ④,敏得免重罪。
(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注释】 ①蒋琬:字公琰,诸葛亮死后,掌管军政。②东曹掾犍为杨戏:东曹,主管二千石长史及军史的人事官员。掾是僚属的通称。犍为,郡名。杨戏,先当过诸葛亮的主簿,后蒋琬用为东曹掾。③督农:掌管农事的官职。④心无適莫:適,可的意思;莫,不可的意思。心里无可无不可。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陶后鲜有闻(少) B.素性简略(朴实)
C.或谓琬曰(有的人) D.诚不及前人(确实)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B.是以默然(因,因为)
C.公与戏言而不应(表顺承) D.同予者何人(指代人,译为“的人”)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琬与言论,时不应答(蒋琬和他谈话,他有时不回答)
B.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想要反对我说的话,就显扬了我的错误)
C.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主管法纪的人请问他糊涂的样子)
D.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后来杨敏坐了监狱,大家都犹豫担心他一定会死)
4.选出对“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正确的一项。
A.没有枝蔓和枝节,香气在远方才显清芬,柔美地洁净地种植在那里。
B.没有枝蔓和枝节,香气在远方才显清芬,柔美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C.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D.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那里。
5.选出下列对B.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蒋琬觉得人心很难猜测,不能单从脸色判断出来,所以不能轻信于人。
B.蒋琬并不认为杨戏怠慢自己,反而认为杨戏是一个率性之人。
C.杨敏曾毁谤蒋琬,但蒋琬并没有公报私仇,足见其雅量。
D.蒋琬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时,能主动地反省自己。
1.B
2.C
3.D
4.C
5.A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②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
2.翻译。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②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译文: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3.品析杜甫诗《春望》“感时花溅泪”中加点的“溅”字。
答:
4.《记承天寺夜游》紧扣“夜游”结构全文。全篇从“夜”写起,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 ;接着写寻找夜游同伴并说明夜游的地点,为写景作铺垫;之后集中笔墨描写景物,结尾部分 。
5.《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①花 ②尽(到……尽头)③鄙陋(目光短浅) ④指责
2. ①人常常(会)犯错误,这之后(才)能够改正。 ②往下(走)看见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冰凉。 ③(把食物)用脚踩踏后给人,(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 “溅”写出了泪如雨下向四外迸射的情状,表现诗人极度的伤时忧国的思想情绪。
4.夜游的缘由;借景抒情。
5.不矛盾。“调索琴”“阅金经”借指高雅的生活;“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借指世俗的纷扰,放在一起是要表达作者想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高雅生活的人生愿望a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B.杂然相许 高可二黍许
C.且焉置土石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
3.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各持怎样的态度?请联系上文回答。
答:
1.C
2. (l)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庄山)怎么样呢?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3. 愚公之妻并没有反对移山,且是从关心的角度对愚公移山的能力和移山中处置土石的问题提出疑问,智叟则是对移山持反对态度,斥责愚公不聪明,讥笑他不自量力。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
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节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值:( )
(2)以彰其咎 彰:(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译文:
(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译文:
3.先帝为何会对桓、灵之事叹息痛恨?
答:
4.先帝遗诏中曾说“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1.(1)值:遇到(1分)(2)彰:表明,显扬
2.(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能够亲近他们,信任他们。(2)陛下也应当有自己的谋略,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考察接纳正确的言论。
3.因为他们亲小人,远贤臣。
4.能解说这句的意思,结合文章内容谈理解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而/夕阳在山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今齐地/方千里D.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谊)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D.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
B.选文第三段按由外到内的顺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面。
C.选文表面上在写“乐”,实际上是在写“醉”,写“乐”是为了写“醉”。
D.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5.“醉能同其乐”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1.B(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停顿)
2.A(意:这里是情趣的意思)
3.C(两处的“乐”与“醉”互换位置)
4.(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5.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答“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也可)
【甲】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童区寄传》节选)
【乙】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李寄》节选)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囊其口(口袋)B.贼易之(轻视)
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访求)D.寄从后斫得数创(用刀斧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汝曹怯弱,为蛇所食
A.一人去为市(《童区寄传》)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为坻、为屿(《小石潭记》)D.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译文:
(2)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甲】的主要内容。
5.联系全文可以看出,区寄是偶遇豪贼,被动应战,而李寄不同,她是 。
不过两位少年英雄表现出了共同的性格特点,那就是 。
(每空限填一至两个四字短语)
1. A
2. D
3. (1)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
4.区寄智杀强盗。
5.有备而来,主动出击 智勇双全,胆识过人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去国怀乡( ) ②把酒临风(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感极而悲者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殚其地之出
C.然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忧乐观?你认为这种忧乐观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1.①离开②端着
2. B
3.①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或:不因外界环境的好坏、个人的得失而或悲或喜。)②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或:跟谁在一起)呢?
①“以”字、互文理解②“微”字宾语前置句式
4.作者表达了“先忧后乐”(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第二问略,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