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舜于畎亩之中/野芳而幽香

B.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重而道远

C.必先苦其心/便扶向路,处处

D.则无敌国外患者/不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恒/今亦死,举大计亦死

B.国亡/人过,然后能改

C.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安能辨我雄雌

D.傅说于版筑之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大名耳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于虑(    )

(2)入则无法家士(    )

(3)管夷吾于士(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B 解析:A项,第一个“发”是动词,“被任用”;第二个“发”是动词,“开放”。 B项,两个“任”都是名词,“责任,担子”。C项,第一个“志”是名词,“意志”;第二个“志”是动词,“做标志”。 D项,第一个“出”指“在国外”;第二个“出”是动词,“出去”。

2.B 解析:A项,第一个“亡”是动词,“灭亡”;第二个“亡”是动词,“逃跑”。B项,两个“恒”都是副词,“经常、常常”。C项,第一个“是”是代词,“这个”;第二个“是”是动词,表判断。D项,第一个“举”是动词,“被任用”;第二个“举”是动词,“做”。

3.(1)通“横”,梗塞 (2)通“弼”,辅佐 (3)被选拔

4.(1)(通过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会因此灭亡。

5.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6.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7.C 解析:应是“先从个人再说到国家”。

(五)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心也/亦不可以已乎

B.二者不可兼/之则生

C.所识穷乏者得我/呼尔而之,行道之人弗受

D.所欲有甚生者/皆以美徐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鱼而取熊掌者也/屋俨然

B.由是则生有不用也/呼尔与之

C.此谓失其本心/客美我者

D.舍而取义者也/由是则而有不用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也(    )

(2)万钟于我何焉(    )

(3)所识穷乏者我与(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论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鱼我所欲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善于叙事抒情,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B.“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排比,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C.文章第一段鱼和熊掌对举,生和死对举,都是以相似的句式将相关的意思进行比较,把“鱼”比作“生”,把“熊掌”比作“死”。

D.道理论证是本文的显著特色。它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五) 鱼我所欲也

1.C 解析:A项,两个“是”都是代词,“这”。B项,两个“得”都是动词,“得到”。C项,第一个“与”通“欤”,语气助词;第二个“与”是动词,“给、给予”。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表比较。

2.C 解析:A项,第一个“舍”是动词,“舍弃”;第二个“舍”是名词,“房屋”。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顺承。C项,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第一个“生”是名词,“生命”;第二个“生”是动词,“生存”。

3.(1)通“避”,躲避 (2)益处 (3)通“德”,感激

4.(1)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2)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保持不丢掉罢了!

(3)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5.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形象生动地为下文议论正题做好了铺垫。

6.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舍生取义的“义”指道义和礼义、正义。      

“义”是一种时代精神,比如抗震救灾就是最好的体现.全民救灾,连老弱病残,甚至乞丐都投身进来参加,各个民族自觉踊跃参加,这本身就是民族人格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等,便是“义”的体现。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7.B 解析:A项,应为善于议论,非“善于叙事抒情”。C项,把“熊掌”比作“义”。D项,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是本文的显著特色。

(三)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得更有此人/且置土石

B.余强饮三大白别/宋无罪攻之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旦日,从外来,与坐谈

D.是日定矣/有痴似相公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姓氏/如土石何

B.挐一小舟/荆国有于地而不足于民

C.上下白/长烟

D.是更定矣/吾三省吾身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    )

(2)湖中焉得有此人(    )

(3)余强饮三大而别(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作者在文末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怎样理解这个“独”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选项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文章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三)湖心亭看雪

1.A 解析:A项,两个“焉”都是代词,“哪里”。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C项,第一个“客”是动词,“客居”;第二个“客”是名词,“客人”。D项,第一个“更”是名词,“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第二个“更”是副词,“更加”。

2.C 解析:A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的”;第二个“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B项,第一个“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二个“余”是形容词,“多余的”。C项,两个“一”都是副词,“全,都”。D项,第一个“日”是名词,“天”;第二个“日”是副词,“每天”。

3.(1)停止,消失  (2)还 (3)酒杯

4.(1)(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5.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7.作者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时“独往”的行为,表现出他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同时,深夜独往,也蕴含着不愿见世人的避世幽愤。

8.D 解析:应为“侧面烘托”。

爱 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 益: (4)亭亭净植 植:

(5)宜乎众矣 宜: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文: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文:

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答: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

1.(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植”通“直”,立。(5)当然  

2(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3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 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4.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乙】鲁宗道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注释】①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⑨谢:道歉。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饮 酒人 之 常 情 欺 君 臣 子 之 大 罪 也。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B.①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①第以实言之 ②闻之,欣然规往

D.①帝诘之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以光先帝遗德 光:

(2)尝微行就饮肆中 尝:

(3)使者及门 及: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

(2)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译文:

5.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

答:

1.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2. B

3.(1)发扬光大 (2)曾经 (3)到(至)

4.(1)这实在(的确、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候(时刻、时期、关头)啊。(2)如果皇上责怪您来晚了,那什么来回答?

5.忠实(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 ②寻向所志( )

③阡陌交通( ) ④便要还家( )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3.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答:

5.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1.①对……感到诧异 ②标志,标记 ③交错相通 ④能“邀”。邀请

2.①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②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成语是: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和乐富足,宁静和谐的社会理想)。意思对即可。

捕蛇者说

柳宗元

蒋氏大威,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路,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窃,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询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

①向吾不为斯役 向:

②则弛然而卧 然:

③谨食之 食:

④故为之说 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旬子。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文:

3.选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1.①假使②……的样子③喂养④所以

2.①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②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地里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余年。

3.苛政猛于虎(或“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意同即可)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放弃)B.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疆域)D.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战必胜矣 必先苦其心志

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以战争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B.甲乙两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平添了气势。此外,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C.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D.甲乙两文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译文: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

5.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而当今世界局势也不够稳定。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日本就钓鱼岛问题多次向中国挑起事端。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答:

1.C

2. D

3. C

4.(1)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朋友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2)(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5.答:学生只要能结合两篇短文,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等角度中选取一个,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情,并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A.文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文段

汉蒋琬为大司马,东曹掾犍为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谓琬曰:“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所诫。戏欲赞吾是邪,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尝毁琬曰:“作事愦愦,诚不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適莫 ,敏得免重罪。

(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注释】 ①蒋琬:字公琰,诸葛亮死后,掌管军政。②东曹掾犍为杨戏:东曹,主管二千石长史及军史的人事官员。掾是僚属的通称。犍为,郡名。杨戏,先当过诸葛亮的主簿,后蒋琬用为东曹掾。③督农:掌管农事的官职。④心无適莫:適,可的意思;莫,不可的意思。心里无可无不可。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陶后鲜有闻(少) B.素性简略(朴实)

C.或谓琬曰(有的人) D.诚不及前人(确实)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B.是以默然(因,因为)

C.公与戏言而不应(表顺承) D.同予者何人(指代人,译为“的人”)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琬与言论,时不应答(蒋琬和他谈话,他有时不回答)

B.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想要反对我说的话,就显扬了我的错误)

C.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主管法纪的人请问他糊涂的样子)

D.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后来杨敏坐了监狱,大家都犹豫担心他一定会死)

4.选出对“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正确的一项。

A.没有枝蔓和枝节,香气在远方才显清芬,柔美地洁净地种植在那里。

B.没有枝蔓和枝节,香气在远方才显清芬,柔美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C.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D.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那里。

5.选出下列对B.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蒋琬觉得人心很难猜测,不能单从脸色判断出来,所以不能轻信于人。

B.蒋琬并不认为杨戏怠慢自己,反而认为杨戏是一个率性之人。

C.杨敏曾毁谤蒋琬,但蒋琬并没有公报私仇,足见其雅量。

D.蒋琬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时,能主动地反省自己。

1.B

2.C

3.D

4.C

5.A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②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

2.翻译。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②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译文: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3.品析杜甫诗《春望》“感时花溅泪”中加点的“溅”字。

答:

4.《记承天寺夜游》紧扣“夜游”结构全文。全篇从“夜”写起,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 ;接着写寻找夜游同伴并说明夜游的地点,为写景作铺垫;之后集中笔墨描写景物,结尾部分

5.《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①花 ②尽(到……尽头)③鄙陋(目光短浅) ④指责

2. ①人常常(会)犯错误,这之后(才)能够改正。 ②往下(走)看见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冰凉。 ③(把食物)用脚踩踏后给人,(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 “溅”写出了泪如雨下向四外迸射的情状,表现诗人极度的伤时忧国的思想情绪。

4.夜游的缘由;借景抒情。

5.不矛盾。“调索琴”“阅金经”借指高雅的生活;“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借指世俗的纷扰,放在一起是要表达作者想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高雅生活的人生愿望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