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3、翻译下列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
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卧薪尝胆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十九)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寻向所志/寻病终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B.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便舍船/屋舍俨然
D.渔人甚异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悉如外人( )
(2)便要还家( )
(3)具答之(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人们叹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虚构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十九)桃花源记
1.B 解析:A项,第一个“寻”是动词,“寻找”;第二个“寻”是副词,“不久”。B项,两个“悉”是副词,“都”。C项,第一个“属”是名词,“类”;第二个“属”通“嘱”,“叮嘱”。 D项,第一个“志”是名词,“记号”;第二个“志”是动词,“作记号”。
2.A 解析:A项,两个“向”都是副词,“先前”。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作为”;第二个“为”是介词,“替”。C项,第一个“舍”是动词,“舍弃”;第二个“舍”是名词,“房屋”。D项,第一个“之”是代词,“它”,指“这种景象”;第二个“之”是助词,“的”。
3.(1)完全 (2)通“邀”,邀请 (3)详细
4.(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渔人)就沿着原先走过的路回去,处处都做好标记。
5.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__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①太守遣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
7.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__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与__。
8.C 解析:村人“叹惋”的是桃花源以外的人过的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
(十八)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叩石垦壤/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山间之四时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亡以应/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何苦而不平/苦其心志
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河曲智叟亡以应/先帝不以臣卑鄙
D.操蛇之神闻之/陶后鲜有闻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年且九十( )
(2)惩山北之塞( )
(3)始一反焉(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十八)愚公移山
1.C 解析: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到”;第二个“于”是介词,“从、向”。B项,第一个“叩”是动词,“敲、凿”;第二个“叩”是动词,“请教”。C项,两个“反”都通“返”,“返回”。D项,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第二个“之”是助词,“的”。
2.B 解析:A项,第一个“亡”通“无”,“没有”;第二个“亡”是动词,“灭亡”。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C项,第一个“苦”是动词,“愁”;第二个“苦”是使动用法,“使……痛苦”。D项,第一个“以”是介词,“靠”;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
3.D 解析:A项,第一个“其”是人称代词,“他”;第二个“其”是副词,表反问,“难道”。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承接。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D项,两个“闻”都是动词,“听到”。
4.(1)将近 (2)苦于 (3)通“返”,返回
5.(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你太不聪明了。
(3)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6.①意思上的相同点: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都觉得愚公没有可能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
②情感上的不同点:愚公妻是关心(或: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智叟是轻蔑(或:挖苦,蔑视,轻视)。
7.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8.A 解析: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十七)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B.食不饱,力不足/设酒杀鸡作食
C.安求其能千里也/风雨不动安如山
D.策之不以其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昨夜见军帖
B.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屋舍俨然
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执策而临之( )
(3)策之不以其道(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十七)马 说
1.A 解析: A项,两个“或”都是副词,“有时”。B项,第一个“食”是动词,“吃”;第二个“食”是名词,“食物”。C项,第一个“安”是疑问代词,“怎么”;第二个“安”是形容词,“安稳”。D项,第一个“道”是名词,“正确的方法”;第二个“道”是名词,“思想、学说”。
2.B 解析:A项,第一个“见”通“现”,“表现”;第二个“见”是动词,“看见”。B项,两个“虽”都是连词,“即使”。C项,第一个“然”是代词,“这样”;第二个“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第一个“策”是动词,“鞭打”;第二个“策”是名词,“鞭子”。
3.C 解析:A项,第一个“能”是名词,“才能”;第二个“能”是副词,“能够”。B项,第一个“其”是副词,“难道”;第二个“其”是代词,“那”,此处可意译为“正确的”。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学到的知识”。
4.(1)一起 (2)面对 (3)正确的方法
5.(1)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3)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把它喂饱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7.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8.A 解析:是直接原因,而非间接原因。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色愈恭,礼愈至/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D.无从致书以观/俯身倾耳以请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弗之怠( )
(2)媵人持汤沃灌(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结合课文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稍逾约”这是作者幼年守信的表现,也是他能遍观群书的原因。
B.先达的严厉反衬了作者成年后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了他求学之艰难。
C.从师时,作者与“同舍生”在衣着上形成鲜明对比,但作者并不感到羡慕,因为读书使他充实,内心快乐。
D.“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先天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
(十六)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C 解析:A项,第一个“益”是副词,“更加”;第二个“益”是动词,“增加”。B项,第一个“且”为连词,“并且”;第二个“且”为副词,“将近”。C项,两个“负”都是动词,“背负”。D项,第一个“若”是动词,“好像”;第二个“若”是动词,“比得上”。
2.A 解析:A项,两个“假”都是动词,“借”。B项,第一个“至”是形容词,“周到”;第二个“至”是动词,“到”。C项,第一个“游”是动词,“交游,交往”;第二个“游”是动词,“游玩”。D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来”;第二个“以”是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表修饰。
3.(1)懈怠 (2)热水 (3)通“披”,穿
4.(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寄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提供两顿饭食,(我)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
(3)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5.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6.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7.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的亲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8.作者现身说法(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了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9.D 解析:未强调“先天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
(十四)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B.念无与为乐者/微斯人,吾谁与归
C.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D.相与步于中庭/苟全性命于乱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与外人间隔
B.庭下如积水空明/而或长烟一空
C.月色入户/便舍船,从口入
D.庭下如积水空明/自以为不如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十四)记承天寺夜游
1.B 解析:A项,第一个“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然”是连词,表转折。 B项,两个“与”都是连词,“跟,和”。C项,第一个“寻”是动词,“寻找”;第二个“寻”是副词,“不久”。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在……中”。
2.A 解析:A项,两个“遂”都是副词,“于是”。B项,第一个“空”是形容词,“空灵”;第二个“空”是动词,“消散”。C项,第一个“入”是动词,“照进”;第二个“入”是动词,“进入”。D项,第一个“如”是副词,“好像”,第二个“如”是动词,“比得上”。
3.(1)想到 (2)一起 (3)只是
4.(1)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用拟人的手法,写月色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做伴。
6.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7.“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C 解析:前者为快乐,后者为“与民同乐”。
(十三)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必有我师焉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温故而知新
C.可爱者甚蕃/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敢出一言以复
D.花之隐逸者/牡丹之爱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2)香远益清( )
(3)陶后鲜有闻(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十三) 爱莲说
1.D 解析:A项,第一个“焉”为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第二个“焉”为兼词,“于之”“于是”。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C项,第一个“者”是助词,“……的人”;第二个“者”是助词,放在分句句末,引出原因。D项,两个“宜”都是副词,“应该”。
2.D 解析:A项,第一个“鲜”是副词,“少”;第二个“鲜”是形容词,“鲜艳”。B项,第一个“远”是动词,“远播”;第二个“远”是副词,“远远地”。C项,第一个“出”是动词,“从……出来”;第二个“出”是动词,“说出”。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3.(1)多 (2)更加 (3)少
4.(1)出生于污泥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3)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
6.D 解析:应为对当时人们追求富贵之风气的鄙弃。
(十二)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青林翠竹/林寒涧肃
C.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良多趣味( )
(2)属引凄异( )
(3)每至晴初霜旦(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写三峡的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是如何从不同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十二)三 峡
1.B 解析:A项,第一个“或”是“有时”的意思;第二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B项,两个“林”都是“树林”的意思。C项,第一个“绝”是“消失”的意思;第二个“绝”是“断”的意思。D项,第一个“素”是“白色”的意思;第二个“素”是“不加装饰的”的意思。
2.(1)的确 (2)连接 (3)早晨
3.(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4.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使人惊惧;春冬之时,水清景美,使人欣喜;秋季是水枯的时候,感觉凄凉。夏、春冬、秋的记叙顺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写的。春冬两季之所以合在一起,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做一般性的略写处理。
6.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疾,突出江水的凶险和急速的特点,写出了奔放美。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三峡景色的清丽奇秀,写出了清幽美。
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深秋的萧瑟的气氛,写出了凄婉美。
7. 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忧伤的渔歌做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文篇虽小,但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
(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8.A 解析:按照“夏春冬秋”水势由盛而衰的顺序写的。
(十一)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守之乐其乐/如鸣珮环,心乐之
B.醉翁之意不在酒/宾客意少舒
C.而乐亦无穷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朝而往,暮而归/而不知人之乐
B.太守谓谁/此之谓失其本心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射者中,弈者胜/予观夫巴陵胜状
B.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而不胜
C.行者休于树/躬耕于南阳
D.云归而岩穴暝/吾谁与归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2)云归而岩穴暝( )
(3)野芳发而幽香(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里的“醉”有何深意,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
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因贬官而造成的郁闷心情。
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面。
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十一) 醉翁亭记
1.A 解析:A项,两个“乐”都是动词,“以……为乐”。B项,第一个“意”为名词,“情趣”;第二个“意”为名词,“心情”。C项,第一个“穷”是形容词,“穷尽”;第二个“穷”是形容词,“穷困”。D项,第一个“间”是名词,“当中”;第二个“间”是动词,“夹杂”。
2.B 解析: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B项,两个“谓”都是动词,“是”。C项,第一个“秀”是形容词,“秀丽”;第二个“秀”是形容词,“茂盛、繁盛”。D项,第一个“临”是动词,“高踞”;第二个“临”是动词,“到”。
3.C 解析:A项,第一个“胜”是动词,“赢”;第二个“胜”是形容词,“美,好”。B项,第一个“环”是动词,“环绕”;第二个“环”是动词,“包围”。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D项,第一个“归”是动词,“聚拢”;第二个“归”是动词,“归依”。
4.(1)离开 (2)聚拢 (3)香花
5.(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2)容颜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3)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6.“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7.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8.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9.C 解析:还有“太守宴”。
(十)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潭中鱼可百许头
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
C.乃记之而去/屠乃奔倚其下
D.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可久居( )
(2)悄怆幽邃( )
(3)斗折蛇行(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小石潭四周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十)小石潭记
1.D 解析:A项,第一个“伐”是动词,“砍伐”;第二个“伐”是动词,“进攻、讨伐”。B项,第一个“以”是连词,“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拿、用”。C项,第一个“可”是动词,“可以、能够”;第二个“可”是副词,“大约”。D项,两个“从”都是动词,“跟随”。
2.C 解析:A项,第一个“乐”是动词,“嬉戏”;第二个“乐”是名词,“乐趣”。B项,第一个“差”是形容词,“长短不一”;第二个“差”是动词,“交错”。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D项,第一个“清”是形容词,“清澈”;第二个“清”是形容词,“冷清”。
3.(1)停留 (2)深 (3)像北斗七星
4.(1)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
(3)(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先是高兴,后来心情变得很凄凉;因为眼前的美好景色使他感到高兴,但快乐是短暂的,被贬的哀怨和小石潭的凄清环境使他内心郁闷之情始终无法排遣,并时时萦绕在心头,所以心情又悲凉起来。
6.一方面确实是小石潭四周环境给人凄凉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当时政治失意后忧伤心情的流露。
7.潭水特点:清凉、清澈。“水尤清冽”从正面写水的清凉、清澈。“全石以为底”“如鸣佩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从侧面烘托水的清澈,还通过鱼的动静变化暗写水的清澈。
8.D 解析: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先乐后忧的心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