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面加点字。

先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

宁信度( ) 反归取之( )

2.翻译下面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是:

1、略

2(1)为什么自己用脚来试呢?

(2)原意是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迂腐、固执。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把文中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能名其一处也 ②两股战战

③几欲先走 ④曳屋许许声

3、下列词语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几欲先走 B.稍稍正坐

C.虽人有百手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5、文中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中的“变色离席”与“几欲先走”为什么不矛盾?其作用是什么?

1.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①说出  ②大腿  ③几乎  ④拉

3.D

4.略

5. “变色离席”是写神态的,“几欲先走”是写心理的,这两句话是说听众想逃走而未走的心理和神态,因此不矛盾。作用是表现听众如临其境,口技表演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文后习题。

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 铛(chēng):平底浅锅。②贮录:储存,收存。③遗(wèi):给予。④袁府君:即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⑤未展:来不及。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袁府君即日便征_________________

2.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吃       ⑵出征

2.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3.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  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口 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会宾客大宴 (会: ) ②众妙毕备 (毕:

③宾客意少舒 (舒: ) ④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突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

  

1、①适逢、正赶上②全、都③伸展、松弛④说出 

2、.①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以为妙极了。②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3突出了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

1(1)(我)抬头看它们(或蚊子),脖子因此(变得)僵硬了。

(2)(我)背着箱子,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

2、第1问示例:“趣”:①把叫声如雷的蚊子看作在空中飞舞的群鹤(或: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②把冲烟飞鸣的蚊子看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或: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1分)“乐”指读书(或“从师求学”)。(1分)

第2问示例:①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发现乐趣。②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③展开联想、想象,让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有趣。④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⑤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艰苦的生活。

口 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写出空格处的语句。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施八尺屏障(    ) (2)众妙毕备(    )

(3)会宾客大宴(    ) (4)众宾团坐( )

(5)妇抚儿乳( ) (6)宾客意少舒 ( )

(7) 不能名其一处也( ) ( 8)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9)曳屋许许声( ) (10)既而儿醒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翻译: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翻译:

4联系全文,说说“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突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1写出空格处的语句。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设置      )        

(2)    全      )      

 (3)   正赶上         )   

(4)    围绕        ) 

 (5)( 喂奶        )          

(6)  伸展,松弛      )

  (7)(  说出    )

( 8)其中夹杂    )

(10)

(11)  拉      )     

(12)  不久,紧接着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翻译: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②  翻译:   在这种情况下,宾客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的,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打哆嗦,几乎想要争先恐后地逃跑了。                                                                        

4     统领全文,全文处处表现表演者的口技之善   

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人家四口人的 梦中惊醒   、渐入梦乡、失火救火  的 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具体从三个方面突出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听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对表演的描绘        。    

5、 突出了道具的简单,侧面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停顿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俨然

B.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 同舍皆被绮绣

C. 是亦不可以乎 然胡不

D. 万钟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濠梁之上

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7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合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1.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  C      

3.  B  

4.

(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4分)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方法只回答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4分)

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7.答题要求:

 倡导正确的生死观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答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答题示例:

(1)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如__,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2)生命只有一次。面对__和考验,我们既需要珍爱生命,同时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如①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

  ②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冒着生命危险,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然后能改( )

③吴既越 ( ) ④与百姓同其( )

3、翻译下列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

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卧薪尝胆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十九)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向所志/病终

B.如外人/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予作文以记之

D.寻向所/处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扶路/寻所志

B.武陵人以捕鱼业/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C.便船/屋俨然

D.渔人甚异/有良田美池桑竹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如外人(    )

(2)便还家(    )

(3)答之(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人们叹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虚构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十九)桃花源记

1.B 解析:A项,第一个“寻”是动词,“寻找”;第二个“寻”是副词,“不久”。B项,两个“悉”是副词,“都”。C项,第一个“属”是名词,“类”;第二个“属”通“嘱”,“叮嘱”。 D项,第一个“志”是名词,“记号”;第二个“志”是动词,“作记号”。

2.A 解析:A项,两个“向”都是副词,“先前”。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作为”;第二个“为”是介词,“替”。C项,第一个“舍”是动词,“舍弃”;第二个“舍”是名词,“房屋”。D项,第一个“之”是代词,“它”,指“这种景象”;第二个“之”是助词,“的”。

3.(1)完全 (2)通“邀”,邀请 (3)详细

4.(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渔人)就沿着原先走过的路回去,处处都做好标记。

5.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__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①太守遣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

7.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__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与__。

8.C 解析:村人“叹惋”的是桃花源以外的人过的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

(十八)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汉阴/每假借藏书之家

B.石垦壤/从乡之先达执经

C.寒暑易节,始一焉/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D.虽我死,有子存焉/山间四时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以应/此诚危急存之秋也

B.山不加增/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何而不平/其心志

D.残年余力/不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惧不已也/真无马邪

B.山不加增/水落石出者

C.河曲智叟亡应/先帝不臣卑鄙

D.操蛇之神之/陶后鲜有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年九十(    )

(2)山北之塞(    )

(3)始一焉(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十八)愚公移山

1.C 解析: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到”;第二个“于”是介词,“从、向”。B项,第一个“叩”是动词,“敲、凿”;第二个“叩”是动词,“请教”。C项,两个“反”都通“返”,“返回”。D项,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第二个“之”是助词,“的”。

2.B 解析:A项,第一个“亡”通“无”,“没有”;第二个“亡”是动词,“灭亡”。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C项,第一个“苦”是动词,“愁”;第二个“苦”是使动用法,“使……痛苦”。D项,第一个“以”是介词,“靠”;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

3.D 解析:A项,第一个“其”是人称代词,“他”;第二个“其”是副词,表反问,“难道”。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承接。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D项,两个“闻”都是动词,“听到”。

4.(1)将近 (2)苦于 (3)通“返”,返回

5.(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你太不聪明了。

(3)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6.①意思上的相同点: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都觉得愚公没有可能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

②情感上的不同点:愚公妻是关心(或: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智叟是轻蔑(或:挖苦,蔑视,轻视)。

7.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8.A 解析: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