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太平御览•学部》)

【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豕(shǐ):猪。②蒲:水杨树。③鬻(yù):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每句断两处。

⑴代 育 还 羊 豕 给 其 衣 食 令 育 与 其 子 同 学。

⑵置 胆 于 坐 坐 卧 即 仰 胆 饮 食 亦 尝 胆 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恒过”中的“过”和“其主笞之”中的“笞”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B. “生于忧患”、“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轻锐尽死于齐、晋”中的“于”意思不同。

C.“必先苦其心志”和“乃苦身焦思”中的“苦” 都可翻译为“使……痛苦”。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的“则”、“育遂博通经史”中的“遂”和“乃苦身焦思”中的“乃”都可翻译为“于是、就”。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

⑵女忘会稽之耻邪?

4. 【乙】文中的王育坎坷成才的经历可以用【甲】文中“ ”来概括;【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5. 【甲】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同【乙】文中的王育、【丙】文中的越王勾践在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甲】【乙】【丙】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1.⑴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⑵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D 

3.⑴王育时常一有空闲的时间,就收集柴草(卖掉),请书生帮他抄书。⑵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4.生于忧患    卧薪尝胆  

5.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启示:逆境使人成才。我们应该不怕困难,敢于创造条件,发愤学习,取得成功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转弯。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⑪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⑫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无与乐者( ) (2)相与于中庭( )

(3)余甘煮菜( ) (4)影颓然 (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深 者 縋 石 五 丈 不 得 其 所 止。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生活态度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答】

1.(1)想到       (2)散步     (3)吃      (4)回头看

2.深 者 / 縋 石 五 丈 / 不 得 其 所 止。

3.(1)只是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

4.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 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刘禹锡《陋室铭》和崔子玉《座右铭》,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 ,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东汉崔子玉《座右铭》)

注释:①纪纲:法度;行动准则。 ②隐心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③谤议庸何伤:别人的非议怎么会中伤到自己呢? ④臧:褒奖。 ⑤在涅niè贵不缁zī: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⑥暧暧: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⑦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徒,同“途”,道路。老子认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⑧行行:刚强的样子。⑨慎言节饮食:说话须谨慎,饮食等欲望须节制。

1.解释下列加点短语。

①惟吾德馨 (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③往来无白丁( ) ④行之苟有恒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3.请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倾向最相近的一句话。

4.乙文作者不主张张扬个性和彰显自己真实的思想。文中哪几句可以看出来?

5.学则须疑,尤其是学习文言文,这样能够更好地学古通今。例如,学习《马说》一文,我们懂得了 的道理,但当今更需要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毛遂自荐的勇气;学习《陋室铭》一文,我们赞赏刘禹锡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但同时也应该摒弃 的落后思想。

1.① 品德高尚。     ② 使身体劳累。

③ 没有学问的人(或知识浅薄的人)。     ④ 如果能坚持(有恒心)。

2.(1)苔藓痕迹碧绿,长到了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了竹帘里。

(2)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3.在涅贵不缁

4.参考:“无说己之长”,“隐心而后动”,“守愚圣所臧”,“暧暧内含光”,“慎言节饮食”。

 5.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伯乐;孤芳自赏、清高孤傲。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①。隐心而后动②,谤议庸何伤③?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⑥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⑦。行行⑧鄙夫志 ,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⑨,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东汉崔子玉《座右铭》)

注释:①纪纲:法度;行动准则。 ②隐心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③谤议庸何伤:别人的非议怎么会中伤到自己呢? ④臧:褒奖。 ⑤在涅niè贵不缁zī: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⑥暧暧: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⑦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徒,同“途”,道路。老子认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⑧行行:刚强的样子。⑨慎言节饮食:说话须谨慎,饮食等欲望须节制。

1.解释下列加点短语。

①惟吾德馨 (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③有仙则名( ) ④行之苟有恒 (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哪一组相同?(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黄鹤楼》)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马说》)

C.可以调素琴。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人琴俱亡》)

D.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4.请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倾向最相近的一句话。

5.学则须疑,尤其是学习文言文,这样能够更好地学古通今。例如,学习《马说》一文,我们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但当今更需要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毛遂自荐的勇气;学习《陋室铭》一文,我们赞赏刘禹锡¬¬¬¬¬¬¬¬¬¬¬¬¬_____________的情怀,但同时也应该摒弃孤芳自赏的落后思想。

1、略

2、D

3、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4、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或:在涅贵不缁

5、略

6、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伯乐    不慕名利,安贫乐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实词:

(1)孙叔举于海( )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3)人恒( ) (4)于虑( )

2、翻译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一鼓气。 B.、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C.、行拂其所为 无丝竹之耳D.、舜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于声

4、本文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问题,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生活上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略

3、C

4、造就人才 治理国家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5、磨难对人的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课内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5、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D

3略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屈原遭放逐,始有“离骚问世。

阅读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巳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有所不辟也(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呼尔而之( ) 万钟于我何焉( )

乞人不屑( ) 失其本心( )

行道之人( ) 尔而与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3.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

4.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1、略

2、略

3、向善之心;

4、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5、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甲文】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文】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两岸连山,略无处 阙: ②沿阻绝 溯:

③湖中人鸟声俱 绝: ④日更定矣 是:

2.将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下面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多。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乙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4.甲文第④段和乙文第①句中画波浪线的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1.①阙通缺,可译为中断②溯,逆流而上③绝,消失④是,这,指示代词

2. 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我划着一叶扁舟(或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 A(应该是侧面表现山之高峻)

4.甲文画波浪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波浪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②媵人持沃灌 汤:
白玉之环 腰: ④右备容臭 容臭:
2.与“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衾拥覆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
4.简述选文是从哪三方面来写作者成年以后求学艰难的。
答 ①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1.①患:担心,忧虑 ②汤:热水 ⑧腰:挂在腰间 ④容臭:香袋
2. B
3.①我抄完,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请教。(意思正确即可,关键词译错酌情扣分)
4.①叩问之难;②求师旅途之艰;⑧生活之苦

5. D

阅读《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风烟俱( ) ②流飘荡( )

③鸢飞天者( ) ④猛浪若( )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百里/杂然相 B.猿则百叫无/天下独

C.疏条交映,有时日/余,大喜曰 D.在昼昏/神龟虽寿,有竟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山“奇”

水“异”__________、

5.分别写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景的对偶句各一组

视觉方面:

听觉方面:

6.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D.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出作者生活毫无目标的状态。

1. ①消散、散净;②随着、顺着(跟随);③至;④飞奔(的马)

2. C

3.①(那些山)凭依(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好像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伸

②(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4.高、险(峻);清、急

5. 视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 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