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这篇短文选自《 》中的《狼三则》,作者 ,清代著名文学家。
2、用“∣”划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后 狼 止 而 前 狼 又 至 (2)其 一 犬 坐 于 前
3、解释下了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屠自断其股 股( ) (2)顾野有麦场 顾: ( )
(3)其一犬坐于前 犬:( ) (4)一狼洞其中 洞:(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文中与“目似瞑,意暇甚”相照应的一句是:
6、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7、写出两个带“狼”的成语。
8、这篇课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1、《聊斋志异》 蒲松龄
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其一∣犬坐于前
3、(1)大腿 (2)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3)像狗一样 (4)打洞
4、1)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2)禽兽的花招能有多少呢?只是增添笑料罢了。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如:引狼入室,狼子野心等。
8、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决不能妥协退让,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1.①D ②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输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意思对即可)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加点词语:
①缀行 ②并驱如故 ③顾野有麦场
④弛担持刀 ⑤屠暴起 ⑥狼亦黠矣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请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乃悟前狼假寐 蒙乃始就学 B. 徐喷以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学而时习之 D. 久之,目似瞑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本文按照屠户 、惧狼、 、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 ”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现了屠户的 。
5.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1.略
2.①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②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D
4.遇狼 御狼 目似瞑,意暇甚 机智勇敢
5.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共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瑾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②,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④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梦溪笔谈·范文正荒政》)
【注释】①殍瑾(piǎo jìn):饿死的人。②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③条:分列项目、条目。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则有去国怀乡( ) (2)至若春和景明( )
(3)而或长烟一空( ) (4)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
4.范仲淹被贬后不计较个人得失,仍把天下黎民的忧乐记挂心间。这样的抱负可以从【甲】文中他说的“ , ”这句话看出,也可以从【乙】文中他做的 , ,组织修建仓库和官员宿舍这三件事看出
5.“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国都,都城(2)日光③全,都④每天
2.(1)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2)百姓没有流动迁移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
3.A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鼓励百姓出游(如答“纵民竞渡”或“鼓励百姓赛龙舟”也可) 让佛寺大兴土木(修建工程)
5.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斗折蛇行”中的“蛇”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B.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D.群臣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C
2.①大约②逆流而上
3、①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②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也不认为快)。
(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佳木秀而繁阴。( ) ②树林阴翳( )
③遂书以名其亭焉( ) ④掇幽芳而荫乔木(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3.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①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霖 开 ② 四 时 之 景 无 不 可 爱
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5.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你如何评价这种政治理想?
6 66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1.①草木茂盛 ②遮盖 ③命名 ④花
2.①喝醉的时候能和大家一起欢乐, 清醒的时候能够写这篇文章的人就是太守
②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3.①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霖 开 ② 四 时 之 景 /无 不 可 爱
4.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5.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评价略
6.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异:乙文用散句描写。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且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的作者是 代的 。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4)是马也 是:
3.翻译下列句子。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的句子回答)
5.本文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寄托了作者
之情 。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唐 韩愈
2.⑴有时 ⑵ 同“现”,显现 ⑶等同,一样 ⑷ 这,这样
3.⑴ 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⑵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它的意愿。
4. 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呜之通其意
5.托物寓意(或寓理于物) 怀才不遇的愤懑(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6.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活板》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⑤,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持就火炀之( ) (2)更互用之 ( )
(3)则字平如砥( ) (4)有奇字素无备者(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的原因是什么。
4.用“燔土”为字印的优点有哪些?(可用原文)
1.(1)烤;(2)交替,轮流;(3)磨刀石;(4)特殊的字或冷僻、不常用的字。
2.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3.不设统一答案。参考:因为活版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越快,而印得少的话,制作字模的功夫太大,不简便。
4、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燔土做字模,遇水不膨胀,而且用完后可以直接用火烤将字模取出,字模不受损伤而且易于清洁和保管。或原文:不相粘,不沾污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攀登);谈沧溟(海洋)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商贩)之一瞥;观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吃)。(魏源《海国图志》)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短文阐述的道理。
2.“知山”“知海”“知味”的根本途径是什么?请各用原文中的1个字回答。
(1)“知山”在于( );(2)“知海”在于( );(3)“知味”在于( )。
1.不设统一答案。参考:阐明“只有亲自接触事物才能了解事物”的道理。
2.依次是“足”、“瞥”、“啜”。
韩愈《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
①食马者 ( ) ②策之不以其道(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执策而临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
3.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1.①喂养马的人 ②驱使,驱赶 ③不能显现出来 ④鞭子
2.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