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
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的香味
C.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跟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 而年又最高
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其主不能守
C. 名之者谁D. 醒能述以文者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不以物喜
3.第1卷文言文中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
地方?(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与摘录原句相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行六七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芳:香花。 .
2.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
折,译为“但是”; 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
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
3.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
为政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途;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
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治理有方。
4. (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日出而林霏开 ( ) (2)山间之四时也 ( )
(3)临溪而渔 ( ) (4)太守谓谁 ( )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了滁州人出游的场景,通过这个场景你能感受到什么?
4.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1(1)消散 (2)季节 (3)面对(或靠近)(4)是
2(1)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2)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酌量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3围绕“滁州人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太平,太守施政有方”回答即可。
4陶渊明:忘怀宠辱,自得其乐,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
(乙)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①,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③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④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⑤,”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注:①至道:最好的道理。②困:不通,理解不了。③自反:反省自己。
④强:勉励。 ⑤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耻下问 ( ) (2)学而不厌( )
(3)虽有佳肴 ( ) (4)教学相长( )
2. 给下列句子划分一处停顿。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3.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 甲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乙文中主要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你有何启示?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700c3d35a198b6a2.gif]1.(1)以……为耻(2)满足 (3)即使 (4)促进
2.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3.(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知”、“愠”错译各扣一分)(2)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或困惑之处)(“是故”、“困”错译)
4.(1)教与学的关系(2)开放性试题,联系文章观点,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合理即可,可视学生具体答案酌情给分,
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④,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⑤,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⑦诸茬⑧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反。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 ①酷贫:非常贫困。 ②范逵:人名。 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④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⑤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⑥斫:用刀斧砍。⑦剉:同“挫”,割。⑧茬:草垫。
1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同郡范逵素知名 素: ②悉割半为薪 薪:
③明旦去 旦: ④侃犹不反 反: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②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12.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4e3ce1542c5edd0d.jpg] |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陔萼楼后老屋倾圮①,余筑基四尺,乃造书屋一大间。旁广耳室如纱幮②,设卧榻。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坛前西府③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前四壁稍高,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西溪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旁。其旁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缨络。窗外竹棚,密宝襄盖之。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前后明窗,宝襄西府,渐作绿暗。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慕倪迂“清閟”④,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注释】①pǐ 塌坏,倒塌。②幮(chú): 古代一种似橱形的帐子。③西府:是指西府海棠。④倪迂:倪云林。因性情狷介,怪癖多,因此人称为"倪迂"。清閟:倪云林的书阁名。閟:同“闭”。
(《梅花书屋》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无 丝 竹 之 乱 耳 ,无 案 牍 之 劳 形 。(2处)
(2)其 旁 梅 根 种 西 番 莲 (1处)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有仙则名B.无案牍之劳形 无奔走之劳
C.阶下翠草深三尺 日光下彻D.岁满三百余朵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3.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
4.填空或简答。
(1)刘禹锡通过对陋室的赞扬,表达自己 的情怀。(
(2)【甲】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写得很好,请自选角度赏析。
(3)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刘禹锡的陋室与张岱的梅花书屋有何相似之处。
1(1)无/丝 竹 之 乱 耳 ,无 /案 牍 之 劳 形 。(2处)
(2)其 旁 梅 根/ 种 西 番 莲 (1处)
2 D
3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书房正面台基前种了两棵西府海棠,开花时,繁茂的花朵仿佛是积聚了几尺高的香雪。
4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2)句子对仗工整,整齐优美。“上”“入”二字,化静为动,使景物人格化,写出了苔藓、绿草的盎然生机;“绿”“青”二字,色彩清丽,突出了环境的恬静、幽雅,烘托陋室不陋,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①环境清幽: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张书屋四周种上“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西府二树”、“西溪梅”、“西番莲”“宝襄”“ 秋海棠”等。②来此交往的人物不俗: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张“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的作者是东晋大诗人 (人名)。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与本文文体相同的课文《 》。
2从引文看,渔人的经历是:(2分)
进入桃花源—— —— ——辞别村中人——临别受叮嘱
3本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 。
1.陶渊明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等
2.见源中美景 受热情招待
3.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 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2)以其境过清 清:
(3)南流数十步 南: (4)不可名状 名: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3. 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
乙文:
1.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
2、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3、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
古文阅读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的意思。
造饮辄尽( )不汲汲于富贵( )
短褐穿结( )晏如( )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3、从文中看,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文表现了先生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辄 :就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B
3、好读书 性嗜酒 著文章
4、先生的性格特点,点出先生的隐者心境
5、不慕名(荣)利 率真自然 安贫乐道
银 烛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释]:①部:规定,程序。②行:巡视,考察。③墨:贪墨,贪财。④爇[ruò]:点燃,焚烧。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2)令出,益大恐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3. 联系原文内容说说丰庆是个怎样的人。
1.(1)换,换作 (2)更加
评分意见:此题2分,每小题1分。
2.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
3.示例1:他是个清廉正直的人。示例2:是个做事讲究方法策略的人。示例3:是个照顾别人面子的人。
扬州清明(明 张岱)
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①,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监门小户,亦携肴核纸钱②,走至墓所,祭毕,则席地饮胙③。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缛川④。随有货郎,路旁摆设古董古玩并小儿器具。……
是日,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⑤。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家横披;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
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⑥,而余目盱盱⑦,能无梦想!
【注释】①展墓:扫墓。 ②监门小户:一般平民人家。肴核:肉类和果类食品。
③饮胙:扫墓之后,参与祭祀的人分食祭品。④袨,华美的衣服。缛,繁多的彩饰。
⑤瞽,目盲。 ⑥西方美人:原意是心中爱慕的人在遥远的西方。后世学者认为是诗人对圣明君主的企盼,对故国的思念。⑦盱,瞪大眼睛直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路旁摆设古董古玩并小儿器具( ) (2)无不咸集( )
(3)此独鱼贯雁比( ) (4)舒长且三十里焉(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轻车骏马 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B.祭毕,则席地饮胙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是日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马说》)
D.然彼皆团簇一块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3.翻译下列句子。
(1)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4.本文作于明亡之后,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向读者展现了一副栩栩如生的扬州风俗画。文中介绍了扬州清明的哪些习俗?结合结尾段,说说本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1、并( 和 ) (2)咸(都 )(3)比( 排列,跟随 ) (4)且( 将近 )
2.( C )
3.(1)我所见到的,只有西湖的春天,秦淮河的夏天,虎丘的秋天,能与扬州清明游春的盛况相比。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即使乘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4.文中介绍了扬州清明扫墓、踏青、游春的习俗。结尾处用《清明上河图》来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的思念。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