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B.然胡不已乎/胡不见我于王
C.将以攻宋/臣以王吏之攻宋也D.子墨子闻之/宋何罪之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夫子何命焉为?
3、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墨子采取了什么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用原文回答)。
请求: 措施: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以时间之长来表明路途遥远,更加突出墨子的惊人毅力。
B.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
C.墨子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
1、B(A帮助/制造 C凭借/认为 D代词,指这件事/结构助词)
2、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3、请求: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措施:请献十金。
4、A(“十日十夜”除了表明路途遥远,更显示墨子昼夜兼程的焦急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并非为了表现他的惊人毅力。情感分析出现偏差。)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①。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②,戒③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④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⑤缣与之。
(选自《新唐书》,有删减)
【注释】①迹接于道,络绎不绝。 ②缣(jiān),细绢,可用作货币。③戒,命令。 ④委,放下。 ⑤举,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远近慕其行( ) ⑵会里人郑俶欲葬亲(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3.不能体现阳城在当时颇有声望的一项是
A.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
B.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C.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
D.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4. 选文详写的这件事展现了阳城为人的一些特点,以下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博学多才B.处事公正C.不畏权贵D.扶危济困
1.⑴品行/品德 ⑵正好/恰巧
2. 阳城知道了他这样的情况后,把全部细绢都送给了他。(关键词:其,然,举,与,之)
3.D
4.D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
⑵山肴野蔌
⑶觥筹交错
⑷树林阴翳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③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B.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醉”正是为了写“乐”,“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作者纵情山水,陶醉其间,并懂得体察万物,反思人情。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情趣 菜蔬 酒杯 遮盖
2 (1)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译文:游人知道跟随太守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C
4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即可”
阅读[甲][乙]两文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闽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故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蒙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
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己物以
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敏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
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
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 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
岛。③藉: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沿溯阻绝 沿
(2)清荣峻茂 荣
(3)与之俱使高丽 俱
(4)船欲倾覆 欲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
3[甲]文第一段写出了二峡的什么特点?
4.[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
5.[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1)顺流而下 (2)树荣(茂盛) (3) -起,一同 (4)将要
2. (1)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清点检查投到海里的东西,
(发现)都是副使的财物。
3山高、岭连、峡深。(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亦可)
4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答出两点,意近即可)
5对比。做人不能太自私,否则会自食其果。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夕阳在山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今齐地/方千里D.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谊)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D.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
B.选文第三段按由外到内的顺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面。
C.选文表面上在写“乐”,实际上是在写“醉”,写“乐”是为了写“醉”。
D.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5.“醉能同其乐”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1.B(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停顿)
2.A(意:这里是情趣的意思)
3.C(两处的“乐”与“醉”互换位置)
4.(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5.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答“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也可)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
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的香味
C.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跟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 而年又最高
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其主不能守
C. 名之者谁D. 醒能述以文者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不以物喜
3.第1卷文言文中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
地方?(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与摘录原句相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行六七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芳:香花。 .
2.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
折,译为“但是”; 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
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
3.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
为政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途;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
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治理有方。
4. (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日出而林霏开 ( ) (2)山间之四时也 ( )
(3)临溪而渔 ( ) (4)太守谓谁 ( )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了滁州人出游的场景,通过这个场景你能感受到什么?
4.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1(1)消散 (2)季节 (3)面对(或靠近)(4)是
2(1)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2)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酌量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3围绕“滁州人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太平,太守施政有方”回答即可。
4陶渊明:忘怀宠辱,自得其乐,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
(乙)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①,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③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④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⑤,”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注:①至道:最好的道理。②困:不通,理解不了。③自反:反省自己。
④强:勉励。 ⑤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耻下问 ( ) (2)学而不厌( )
(3)虽有佳肴 ( ) (4)教学相长( )
2. 给下列句子划分一处停顿。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3.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 甲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乙文中主要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你有何启示?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700c3d35a198b6a2.gif]1.(1)以……为耻(2)满足 (3)即使 (4)促进
2.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3.(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知”、“愠”错译各扣一分)(2)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或困惑之处)(“是故”、“困”错译)
4.(1)教与学的关系(2)开放性试题,联系文章观点,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合理即可,可视学生具体答案酌情给分,
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④,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⑤,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⑦诸茬⑧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反。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 ①酷贫:非常贫困。 ②范逵:人名。 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④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⑤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⑥斫:用刀斧砍。⑦剉:同“挫”,割。⑧茬:草垫。
1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同郡范逵素知名 素: ②悉割半为薪 薪:
③明旦去 旦: ④侃犹不反 反: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②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12.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4e3ce1542c5edd0d.jpg] |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陔萼楼后老屋倾圮①,余筑基四尺,乃造书屋一大间。旁广耳室如纱幮②,设卧榻。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坛前西府③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前四壁稍高,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西溪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旁。其旁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缨络。窗外竹棚,密宝襄盖之。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前后明窗,宝襄西府,渐作绿暗。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慕倪迂“清閟”④,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注释】①pǐ 塌坏,倒塌。②幮(chú): 古代一种似橱形的帐子。③西府:是指西府海棠。④倪迂:倪云林。因性情狷介,怪癖多,因此人称为"倪迂"。清閟:倪云林的书阁名。閟:同“闭”。
(《梅花书屋》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无 丝 竹 之 乱 耳 ,无 案 牍 之 劳 形 。(2处)
(2)其 旁 梅 根 种 西 番 莲 (1处)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有仙则名B.无案牍之劳形 无奔走之劳
C.阶下翠草深三尺 日光下彻D.岁满三百余朵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3.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
4.填空或简答。
(1)刘禹锡通过对陋室的赞扬,表达自己 的情怀。(
(2)【甲】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写得很好,请自选角度赏析。
(3)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刘禹锡的陋室与张岱的梅花书屋有何相似之处。
1(1)无/丝 竹 之 乱 耳 ,无 /案 牍 之 劳 形 。(2处)
(2)其 旁 梅 根/ 种 西 番 莲 (1处)
2 D
3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书房正面台基前种了两棵西府海棠,开花时,繁茂的花朵仿佛是积聚了几尺高的香雪。
4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2)句子对仗工整,整齐优美。“上”“入”二字,化静为动,使景物人格化,写出了苔藓、绿草的盎然生机;“绿”“青”二字,色彩清丽,突出了环境的恬静、幽雅,烘托陋室不陋,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①环境清幽: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张书屋四周种上“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西府二树”、“西溪梅”、“西番莲”“宝襄”“ 秋海棠”等。②来此交往的人物不俗: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张“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