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为苟得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

B.万钟我何加焉 因使唐雎使

C.得则生,弗得则死 多助至,天下顺之

D.生,亦我所也 己所不,勿施于人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第①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第②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5.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6.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1. D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比“”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2)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示例: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鱼”喻“生”用“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5.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论证方法: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6.倡导正确的生死观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言之有理即可。示例: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如__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傅说于版筑之间/今亡亦死,大计亦死

B.其筋骨/无案牍之

C.益其所不能/荡胸生

D.百里奚举于/愿为鞍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必先苦心志/如土石何

C.征于色发于声后喻/人不知不愠

D.管夷吾举士/是故所欲有甚生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所以动心忍性。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C.入则无法家士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5.文章开头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6.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

 1. B

2. A

3.(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

(2)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灭亡。

4. D

5.共同点: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被统治者委以重任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摆事实)。作用: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6.示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不能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只有把困难当做成功的垫脚石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去之      

(2)民不以封疆之界

(3)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亲戚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放弃)

(2) (限制)

(3) (震慑)

(4) (极点)

2.(1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2)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3)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3.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

4.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5.排比。作用: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依靠人和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乎  (“说”通“悦”,愉快 )

(2)温而知新 (学过的(旧)知识)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诲知之乎(通“汝”,人称代词,你)

B.不下问(可耻)

C.为人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D.与朋友交而不乎(诚实)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B.人不知不愠  水落石出者

C.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D.恕乎     不善者而改之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6.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1(1)(“说”通“悦”,愉快   )

(2) (学过的(旧)知识)

2 B

3 C

4(1)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2)(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5)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5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6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穆公亡马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皆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选自《说苑·复恩》)

【注释】①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 ③次:次序。

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 ⑤惠公:晋国国君。

1.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共2处)

穆 公 卒 得 以 解 难 胜 晋 获 惠 公 以 归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其骏马( ) 三年( ) 溃围(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

4 选文最后一句话“此德出而福反也”是否显得多余?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

2. 1)丢失(2)经过,过了 (3)于是,就   

3秦穆公)于是依次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喝了酒之后)都惭愧的离开了。  

4.不多余。文章最后用“德出而富反”,总结全文,对秦穆公以德服人、因德得福作出评论;“德出”概括了上文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富反”点明后来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了晋国。

雷震

〔宋〕沈括

内侍李舜举家曾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灭”,此理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 ①内侍:官名。②宛: 真切。③黔:黑色。④铄:熔化。⑤炽:火旺,引申为旺盛、强盛。

1.用斜线(/)为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其 堂 之 西 室 雷 火 自 窗 间 出 赫 然 出 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内侍李舜举家曾暴雷所震 (2)雷止

(3)银熔流在地 (4)此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

4.“非人情所测也”中“人情”指 ,“不其难哉”,“难”在 。(结合文章内容,分别用自己的话回答)

1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

2.(1)被(2)等到(3)都(4)确实

3.人只不过了解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间之外,无穷无尽的事理又有何极限?

4.雷火为害当先焚草木,然后才熔化金石;人世间的知识和情理非常有限,无法去追根究底地测量终极道理。

春光好

〔五代〕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释]①雪坞:背阳处没有消融的雪坡。②金丝:喻指柳条。

1.词的上片,一个“竞”字生动地写出了花儿的勃勃生机;词的下片,一个“”字形象地表现了花儿的羞羞答答。

2.“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这一句颇为后人称道,试做分析。

1.偎

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柳条映衬斜阳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

喜爱之情。(也可从问句的角度答题。如“运用了问句的形式,写出了词人陶醉于美景之中,也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书斗鱼

〔明〕宋濂

建业,见有畜波斯鱼者,俗说为师婆鱼。其大如指,鬐鬣具五采。两鳃有大点如黛,性矫悍斗。人二缶畜之,折藕叶覆水面,饲以蚓蝇,鱼吐泡叶畔,知其勇可用。乃贮水大缶,合之。各扬鬐鬣,相鼓视,怒气所乘,体拳曲如弓,鳞甲变黑。久之,忽作秋隼击水,泙然鸣,溅珠上人衣。连数合,复分。当合,如矢激弦绝不可遏。已而相纠缠,盘旋弗解。其一或负,胜者奋威逐之。负者惧自掷缶外视其身纯白。

予闻:有血气者,必有争心。然则斯鱼者,其亦有争心欤?抑冥顽不灵而至于是欤?哀哉!然予所哀者,岂独鱼也欤?

〖注释〗①建业:南京的古称。②鬐鬣(qíliè):鱼的脊鳍。“鬐”同“鳍”。③隼(sǔn):一种类似鹰的猛禽。④泙(pīnɡ):象声词。⑤抑:副词,表示推断,相当于现在的“还是”。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予建业( ) (2)性矫悍斗( )

(3)人二缶畜之( ) (4)已而相纠缠( )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负者惧自掷缶外视其身纯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其一或负,胜者奋威逐之。

(2)然则斯鱼者,其亦有争心欤?

4.联系全文,说说文中加点的“哀哉”一词所感叹的内容。

1. (1)客居  (2)善于/擅长  (3)用  (4)不久

2.负者惧/自掷缶外/视其身纯白。

3. (1)其中有一只败了,胜利者发威驱逐它。(2)然而这鱼,它也是有争斗的性格吗?

4.哀叹波斯鱼冥顽不灵、互相无缘由的争斗;哀叹人世中那些如波斯鱼一样争斗的人(或哀叹人类穷极无聊涂炭生灵)

柳麻子说书

[明]张岱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瘤,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

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哱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屋。武松到店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细微至此。主人必屏息__,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

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款款言之。其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不齿齰舌死也。

(选自《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有删减)

[注释]①黧(lí)黑:颜色黑而黄。②找截干净:补充、删略得当。③哱夬(bójué):声音高亢干脆。④謈(bó):怒叫。⑤掉舌:开口说话。⑥齰(zé):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找截干净( ) (2)汹汹屋( )

(3)武松到店酒( ) (4)其徐轻重( )

2.用“/”给下列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十 日 前 先 送 书 帕 下 定 常 不 得 空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稍见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

4.文章紧紧围绕“ ”字,描写柳敬亭说书。同时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他说书技艺的高超,请各举一例。

正面:

侧面:

1.(1)但是  (2)倒塌  (3)买   (4)快

2.十 日 前/先 送 书 帕 下 定/常 不 得 空

3.(柳敬亭)稍微看见听书的人打呵欠、伸懒腰有疲倦之色,他就不再说下去,所以要他说书不能勉强。

4.善正面示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侧面示例: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不齿齰舌死也。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赐之矣( ) (2)可以移风俗( )

2.对划线句“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钱。 

B. 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鲁国人,却拒收给他的赏金。

C. 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却拒收给他的赏金。

D. 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钱。

3.孔子对两个学生的做法分别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失:错  易:改变          

2、 B

 3、孔子批评子贡不领取政府的赏金,表扬子路接受被救者送的牛。他认为做善事受奖赏有利于鼓励其他人效仿,可以移风易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