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D.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 先帝不以臣卑鄙
B.其一犬坐于前 皆以美于徐公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屠乃奔倚其下 安陵君其许寡人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恐前后受其敌
(2)屠自后断其股
(3)顾野有麦场
(4)一狼洞其中
4.翻译下面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1. B
2. C
3.(1)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 (大腿)
(3) (回头看)
(4) (打洞)
4.(1)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
(2)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5.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6.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口 技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B.文章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无穷。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D.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听众的反应,后写口技艺人的表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渲染了开演前怎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5.语言品味——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的作用和效果。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C
2.客人们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打颤,几乎都想争先逃走。
②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来。
3. D
4.肃静而紧张的气氛。表现宾客对表演的向往之情,衬托表演者口技之“善”,为下文精彩的表演作烘托和伏笔。
5.(1)通过伸颈、侧目的动作描写,微笑、默叹的神态描写,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超。
(2)通过“变色离席”的神态描写,“奋袖出臂,两股战战”的动作描写,“几欲先走”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口技人的技艺高超。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忆童稚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项为之强 以弱为强者
C.徐喷以烟 清风徐来
D.观之,兴正浓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学而时习之
B.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战则请从
C.为之怡然称快 然胡不已乎
D.以丛草为林 不以疾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运用了什么修辞?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6.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将“夏蚊成雷”联想成“群鹤舞空”的情景,并从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B.文章最后一段的“捉”“鞭”“驱”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以大欺小、残忍粗暴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表现力强,“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流传至今,成为成语。
D.文章启迪我们:只要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点拨:B.项表现的是主人公的纯真善良。
7.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8.你认为童年时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1. C
2. B
3.(1)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
(2)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
4.比喻、夸张;在内容上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在结构上与上文相照应,为下文作铺垫。
5.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生动地写出蚊群嗡嗡的声音之大。
(2)表明作者“神游其中”观察得仔细而时间又长。
(3)表达了作者“作青云白鹤观”目的达到,效果理想而收到的惊喜。
(4)极写癞虾蟆声势之大。
6. B
7.分别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四件趣事。
8.童年时的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天真无邪、富有情趣、热爱自然、充满想象力的人。要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应做到:①保持一颗好奇心,有敏锐的观察力。②有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有趣。③有一颗天真烂漫的心,富有童真童趣。④热爱大自然。⑤热爱生活,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⑥能以审美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物。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委而去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相攻国者亦然
(4)具此而已矣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4.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政治之道,前者强调了 ,后者强调了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放弃
(2) 限制
(3) 这样
(4) 全都
2.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3.(1)巩固国防不仅仅依靠山河的险要,威震天下不仅仅依靠武器的锋利(或武力的强大)。
(2)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就不能不考察混乱产生的原因(或根源)。
4.仁或道(或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答:施行仁政得民心),爱或兼爱。或答:爱民、君臣父子皆相爱;或答:反对暴政(意思对即可)。
李孝子传
袁 枚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①,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饮,喀喀②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③亦亡。及其莽也,时届严寒,体故羸,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率性④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彼所读何书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注释】①旨畜:贮藏的美好食品。②喀喀(kā):呕吐声。③大父:祖父。④率性:遵循本性。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母病喉,勺饮
(2)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3)盖其天性然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B.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C.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D.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孟子》)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
(2)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你的理解用“/”断开。
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1.(1)用勺子
(2)侍奉,伺候
(3) 这样
2. C
3.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
(2)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
4.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沿溯阻绝
(3)则素湍绿潭
(4)属引凄异
(5)故渔者歌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A.其真无马邪?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向其家有梨园,其树之大者每株收梨二车。
1.(1)通“缺”,中断。
(2)逆流而上。
(3)白色。
(4)连接。
(5)所以。
2. D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⑤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日煮粥一釜
(4)馈以佳肴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 担心
(2) 周到或周全
(3) 每天
(4) 赠送或馈赠
2. C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
(4)媪自言姓武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7.【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1) 将近
(2) 正在
(3) 通“返”,往返
(4) 说
2. D
3.(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6.示例:匡衡凿壁偷光__孙康映雪照读__车胤囊萤读书等。
7.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8.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huī)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廿二日天稍和
(2)柔梢披风
(3)麦田浅鬣寸许
(4)呷浪之鳞
2.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C.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
D.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翻译下列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找出其中一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5.(2013·东莞)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
6.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找出来并说说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及其所包含的哲理。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1(1) (略微(稍微))
(2) (开,分散)
(3) (上下)
(4) (代指鱼)
2 C
3(1)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美丽的样子像是刚擦过一样,鲜艳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
(2)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3) (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4(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读后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3)“如倩女之[7f3ecf1e9f69324e.gif]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4)“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5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
6主旨句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了作者冒寒出游见到美丽的早春景色的欢快的心情,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弃,对哲理的追求。哲理: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7 C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行者休于树
(4)觥筹交错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往来而不绝者 天柱折,地维绝
D.醒能述以文者 皆以美于徐公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其面南诸峰,林壑尤美。
4.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5.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
6.用原文语句回答。
(1)叙述“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1(1)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 (取名(命名))
(3) (在)
(4) (酒杯)
2 C
3(1)像那(要说那)太阳出来后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后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是山中早晨和晚上(的景象)。
(2)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
(3)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在喝酒上。
(4)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4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5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其乐也(乐人之乐、与民同乐)。
6(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积极意义: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