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1~3题。

(甲)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甜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便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街坊邻居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

(乙)我注意到,那两个会游水的野人游得比那逃跑的野人慢多了;他们至少花了一倍的时间才游过了河。这时候,我脑子里突然产生一个强烈的、不可抗拒的欲望:我要找个仆人,现在正是时候;说不定我还能找到一个侣伴,一个帮手哩。这明明是上天召唤我救救这个可怜虫的命呢!我立即跑下梯子,拿起我的两支枪——前面我已提到,这两支枪就放在梯子脚下。然后,又迅速爬上梯子,翻过山顶,向海边跑去。我抄了一条近路,跑下山去,插身在追踪者和先跑者之间。我向那逃跑的野人大声呼唤。他回头望了望,起初仿佛对我也很害怕,其程度不亚于害怕追赶他的野人。但我用手势召唤他过来,同时慢慢向后面追上来的两个野人迎上去。等他俩走近时,我一下子冲到前面的一个野人跟前,用枪杆子把他__在地。我不想开枪,怕枪声让其余的野人听见。其实距离这么远,枪声是很难听到的;即使隐隐约约听到了,他们也看不见硝烟,所以肯定会弄不清是怎么回事。第一个野人被我__之后,同他一起追来的那个野人就停住了脚步,仿佛吓住了。于是我又急步向他迎上去。当我快走近他时,见他手里拿起弓箭,准备拉弓向我放箭。我不得不先向他开枪,一枪就把他打死了。那先跑的野人这时也停住了脚步。这可怜的家伙虽然亲眼见到他的两个敌人都已经倒下,并且在他看来已必死无疑,但却给我的枪声和火光吓坏了。他站在那里,呆若木鸡,既不进也不退,看样子他很想逃跑而不敢走近我。

1.两个选段分别出自哪部名著?你认识其中的人物吗?

(1)(甲)文中的鲁达,又称鲁提辖,后来又称鲁智深,绰号叫“ ”。

(2)(乙)文中的“我”名字叫 ,他给救下的人取名叫 “ ”。

2. (甲)(乙)文段都是写主人公救人的事,但是救人的动机不同,请从二位主人公救人的动机,谈谈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3.两段选文叙事都非常重视运用描写。请简要比较它们在描写方面的异同。

1. (1)花和尚;(2)鲁滨孙,星期五。

2.鲁达救助素不相识的人表现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性格;

鲁滨孙看到有人被杀,出于本能,自然而然地出手相救;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伙伴,一个帮手。表现他为人正直,善良勇敢,渴望与人交往的性格特点。

3.(甲)文侧重语言、动作描写,特别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救人的场面。(乙)文侧重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了鲁滨孙的聪明勇敢。

严母教读

记母教铨①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口授句读②,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③,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朗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 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④!”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注释】①铨:蒋士铨,字心馀。清代江西铅山人。②句读:这里泛指文章。③夏(jiǎ)楚:这里指责打的意思。④乃尔:这样。

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置左右( ) (2)复持儿而泣( ) (3)鸡鸣卧焉(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有多个孩子就好办,我只有一个孩子还没有成年,我死了,孩子要托付给谁?

B. 你有多个孩子就好办,我只有一个孩子又不孝顺,我死了,孩子要托付给谁?

C. 儿子多倒好办了,我只有一个儿子又不孝顺,我靠谁呢?

D. 儿子多倒好办了,我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成才,我靠谁呢?

3. 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1.(1) 都,全部。 (2)夹杂   (3)才

2.  D

3.(1)认同。母亲教读,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儿子不负母望,深夜苦读,鸡鸣才卧。后来,学有所成,蜚声文坛,这是与他从小得益于严格的母教分不开的。

(2)不认同。在快乐教育普及的今天,母亲这种望子成龙深夜陪读的精神固然令人感动,但体现了封建教育体制对儿童天性的扼杀,所以不赞同。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文侯:指魏文侯,战国初年魏国国君。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一:当初。会:约定。③罢:取消。

1.下面句中的“期”与“文侯与虞人期猎”中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造饮辄尽,在必醉B.道不通,度已失

C.日中,过中不至D.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2)乃往,身自罢之。

3.魏文侯是在什么情况下去跟虞人会面的(可用文中词语回答)?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1. C

2. (1)今天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2)(魏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取消打猎的约定。

3.饮酒乐,天又雨。文侯是一个守信用的国君。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如土石何    

(2)固不可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河曲智叟以应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甚矣,汝之不惠!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画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它们的区别。

5. 从文中愚公驳斥智叟的话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6.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1.(1)  (加强反问语气)

(2)  (通,畅达)

(3) (穷尽)

(4) (通“无”)

2. (1)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

(2)你太不聪明了!

3. C

4.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

5.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6.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便还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来问讯

(4)便扶

(5)处处

(6)迷,不复得路

(7)病终

(8)无问

3.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

5.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

6.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7.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8.文章最后还写了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节,其作用是什么?

9.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晰,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 D

2.(1 (通“邀”,邀请)

(2)(妻子和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 (都)

(4) (旧的,从前的)

(5) (作标记)

(6) (终于)

(7) (不久,随即)

(8) (渡口)

3.(1)捕鱼人对眼前的奇景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3)(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就更不必说了。

(4)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4.发现桃源——探访桃源——离开桃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乐、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7.成语是: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和乐富足宁静和谐的社会理想)。(意思对即可)

8.增添神秘色彩;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追求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9. C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D.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刀劈狼首    先帝不臣卑鄙

B.其一犬坐前 皆以美徐公

C.而两狼并驱如故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D.屠乃奔倚下 安陵君许寡人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恐前后受其

(2)屠自后断其

(3)野有麦场 

(4)一狼其中 

4.翻译下面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1. B

2. C

3.(1)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 (大腿)

(3) (回头看)

(4) (打洞)

4.(1)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

(2)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5.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6.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口 技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苟全性命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生忧患,死于安乐

C.是故所欲有甚生者

D.至于负者歌途,行者休于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B.文章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无穷。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D.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听众的反应,后写口技艺人的表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渲染了开演前怎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5.语言品味——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的作用和效果。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C

2.客人们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打颤几乎都想争先逃走。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来。

3. D

4.肃静而紧张的气氛。表现宾客对表演的向往之情衬托表演者口技之“善”为下文精彩的表演作烘托和伏笔。

5.(1)通过伸颈、侧目的动作描写微笑、默叹的神态描写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超。

(2)通过“变色离席”的神态描写“奋袖出臂两股战战”的动作描写“几欲先走”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口技人的技艺高超。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忆童稚时  人各复延至其家

B.项为之 以弱为

C.喷以烟 清风

D.之,兴正浓 此则岳阳楼之大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时有物外趣    学而时习

B.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战请从

C.为之怡称快 胡不已乎

D.丛草为林 不疾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运用了什么修辞?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

(2)昂首观之,项为之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6.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将“夏蚊成雷”联想成“群鹤舞空”的情景,并从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B.文章最后一段的“捉”“鞭”“驱”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以大欺小、残忍粗暴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表现力强,“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流传至今,成为成语。

D.文章启迪我们:只要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点拨:B.项表现的是主人公的纯真善良。

7.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8.你认为童年时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1. C

2. B

3.(1)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

(2)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

4.比喻、夸张;在内容上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在结构上与上文相照应为下文作铺垫。

5.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生动地写出蚊群嗡嗡的声音之大。

(2)表明作者“神游其中”观察得仔细而时间又长。

(3)表达了作者“作青云白鹤观”目的达到效果理想而收到的惊喜。

(4)极写癞虾蟆声势之大。

6. B

7.分别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四件趣事。

8.童年时的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天真无邪、富有情趣、热爱自然、充满想象力的人。要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应做到:①保持一颗好奇心有敏锐的观察力。②有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有趣。③有一颗天真烂漫的心富有童真童趣。④热爱大自然。⑤热爱生活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⑥能以审美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物。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而去之     

(2)民不以封疆之界

(3)相攻国者亦

(4)此而已矣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4.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政治之道,前者强调了 ,后者强调了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放弃

(2) 限制

(3) 这样

(4)  全都

2.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3.(1)巩固国防不仅仅依靠山河的险要威震天下不仅仅依靠武器的锋利(或武力的强大)。

(2)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就不能不考察混乱产生的原因(或根源)。

4.仁或道(或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答:施行仁政得民心)爱或兼爱。或答:爱民、君臣父子皆相爱;或答:反对暴政(意思对即可)

李孝子传

袁 枚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母病喉,饮,喀喀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亦亡。及其莽也,时届严寒,体故羸,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大母。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也。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彼所读何书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注释】①旨畜:贮藏的美好食品。②喀喀(kā):呕吐声。③大父:祖父。④率性:遵循本性。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母病喉,饮   

(2)嘱其孤某善大母

(3)盖其天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嘉定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

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B.市珍怪之食,进之母,己甘食淡焉。

野芳发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C.蕴火覆之,沦以汤,苏。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D.而李孝氏子独因孝废书。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孟子》)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

(2)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你的理解用“/”断开。

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1.(1)用勺子

(2)侍奉伺候

(3) 这样

2. C

3.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

(2)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

4.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