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不解其意 咸:   

积雪始晴 值: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答:

 (1)①全,都 ②遇到,碰上……的时候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这两个词第一个可以用换字法解释——换为“全”。第二个可以用加字法解释,如加一个字,解释为“正值”。

(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才行。翻译本句需要注意“悉”(都)、“覆”(覆盖)等字的翻译,其次还要注意此句是省略句,应为“(人们出入)都无所妨”。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根据对人物的行为分析归纳出答案,陶公所收集两样物品都是人们“废弃”或用后“剩余”的,可见其节俭,而这两样东西事后都派上用场,可见其勤于思考动脑,足见其“勤勉”,有远见。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闻公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书也。

  [注]①公:文中指周忱,明朝官员。②册历:记事簿。③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④漫:随便。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人初不知其故  

②公诘其失船何日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B. 那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C. 其中一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D. 其中一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3)从文中看出“民”有诈的语句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4)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希望官员做事认真,一心为公。

B. 称赞周忱留心公事,做事细密。

C. 赞赏周忱学识超群,慧眼独具。

D. 讽刺“民”自作聪明,贪图钱财。

 (1)①原因 ,缘故 ②是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思。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要靠平时的记忆积累,二可以联系它所在的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来理解。“故”可根据《曹刿论战》中“公问其故”里的“故”进行知识迁移。“为”可根据《陈涉世家》中的“项燕为楚将”中的“为”进行知识迁移。

(2)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不是简答题,而是选择题,这样就降低了试题难度,只要把握了关键字的意思就不难找出答案。一如“其人”翻译为“那人”,因为文中就只提到了“民”一个人,所以就可排除C、D项。“不得行”翻译为“没有成功”,从前文的“惊服”可看出。故选A。

(3)其人不能知而妄对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确问题是什么,找到问题所在答题区,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就可以。文章第二段主要讲“民诈公”,从那人不知道而胡乱回答可看出“有诈”。

(4)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意图的理解。这是一则人物传记,因此在表现文章的写作意图时应该根据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来入手。从文章的最后一句可得出周忱“留心公事”,从“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可看出他“做事细密”。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琢  冰

(清)唐 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以衣裳

同舍生皆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之堂背

且焉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巧矣

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不范金琢玉

吏呼一怒(《石壕吏》)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译文:

(4)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

 (1)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解析]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方法: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2)D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解释出每一个字的具体含义。A项的被:通“披”。B项中的置:放置。C项的诚:真,实在,确实。D项前一个“何”,意思是“为什么”;后一个“何”,意思是“多么”。然后得出答案。

(3)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解析]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准确翻译“孰”和“以”。

(4)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解析]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可以赞成,也可不赞成。方法:多读文段,能够理解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注]①赒(zhōu):救济,接济。②粜(tiào):卖出粮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必以处士为(榜样)

B. 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遗憾)

C. 以牛自(返回)

D. 厚遗以之(送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以一布衣终家  每假借藏书之家

B. 能使人如此 民殷国富不知存恤

C. 处士父疾废于家 域民不封疆之界

D. 当连公行丧 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译文:

②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译文:

(4)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刻画了“连处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1)C 

(2)BD 

 (3)①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②(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解析]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 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这里省略主语,根据下文应山县人为其送丧可知,是连处士去世,弟弟将其送回。

(4)通过写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以及“应山之人”对连处士的赞颂和连处士死后的悲伤等言行,表现了连处士孝以事亲、乐善好施、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解析]文言文难度不大,但要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尤其要注意细节。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

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昔者秦王猎而扰民   

②王之爱子三日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子何以知之?

译文:

(3)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秦王将猎→   →韩生劝止→   →韩生释疑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 遇事要勤学好问。 B. 要善于见微知著。

C. 要勤于观察思考。 D. 遇事要集思广益。

 (1)①喜爱 ②生病 (2)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第一空:百姓徙避(百姓避之)第二空示例:宫卫问故

(4选B选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和,难度中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题记》)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①〔缞绖(cuī dié)〕丧服。②〔亟(jí)〕急迫地。③〔寓居士人〕指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④〔赗(fèng)敛棺椁〕指下葬用的物品。⑤〔怃然〕怅然失望的样子。⑥〔赒(zhōu)〕救济。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杂然而前 陈:

(2)范文正公邠州 守: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翻译:

(2)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翻译:

3. 在古汉语中,“毕”有下面三个解释,文中“使毕其事”中“毕“的意思是 。(填序号)

①轻快,敏捷。 ②完成,结束。 ③全部,全都。

4. 甲文中“太守”与“滁人”同乐,乙文中“范文正” ,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1.答案:(1)摆开  (2)做州郡的长官(做太守)

2.答案:(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他)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予他们重金救济

3.:②

4.因“士人”而悲

(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

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二)有__,有亡天下,__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__;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注],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选自《日知录·正始》)

[注]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去怀乡 亡与亡天下奚辨(《日知录·正始》)

B.至若春和明 四时之不同(《醉翁亭记》)

C.何时而也 念无与为者(《记承天寺夜游》)

D.斯人,吾谁与归 土膏润(《满井游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文段(一)中前两段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4.文段(二)中的哪句话和文段(一)表达的思想相近?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

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

   1. C

   2.(1) 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2)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或乐或悲。  

3.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或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禁烟……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阡陌交通 (2)便还家 (3)处处

2. 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原文填空。

文中能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

4. 与当今社会相比,你喜欢桃花源的社会,还是喜欢现代的社会呢?

1.(1)交错相通    (2)通“邀”,邀请    (3)做标记。

2.(1)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县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答案不唯一。示例一:喜欢桃花源的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由快乐。示例二:喜欢现代社会,因为“桃花源”带有原始农耕的特点,生产力落后,而现代社会高度文明,极度繁荣。

人有鱼池

人有鱼池,昔群鷧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竿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②”。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注释:①鷧:鹭鸶 ②假:象声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琢食之 ( ) (2)窃刍人 ( )

2、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过了很久,(鹭鸶)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B.过了很久,(鹭鸶)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 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C.过了很久,(鹭鸶)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D.过了很久,(鹭鸶)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 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3、文中鱼池主人“束草为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借鹭鸶讽刺了_____________的人。成语囗囗囗囗同样讽刺了这类人。

1、(1)偷偷地  (2)去掉

2、B

3、植之池中以慑之

4、思想僵化 刻舟求剑等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颜渊》)

(丙)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选自《孟子·离娄上》)

1.下列词语中的“道”与“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闻有先后 (韩愈《师说》)

B.得天下有 (丙文段《孟子·离娄上》)

C.伐无,诛暴秦 (司马迁《陈涉世家》)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 翻译:包围起来攻打这个国家

B.民信之 翻译:使百姓互相信任

C.亲戚畔之 翻译:父母兄弟都会背叛这样的统治者

D.所欲与之聚之 翻译:(百姓)想要的就给他们,并为他们聚集起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译:

4.上面三个文段,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共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此观点的理解。

答:

1.C   

2.B

3.答案示例: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往别国)不依靠固定的边界,巩固国防不依靠山河的险要。

评价标准:“域民”“固国”“以”有一处翻译错误扣1分,扣完为止。语义明显有错误不得分。

4.答案示例:取信于民(得民心,占有人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府要体恤民情,关注和改善民生,为百姓利益着想,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保障。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拥有“人和”,从而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巩固国家,使国家安定富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