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驽马徐行弗间(缓慢)
B. 他人莫及也(比得上)
C. 其子趋往视之(催促)
D. 自矜功效也(夸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而力疲气竭 思而不学则殆
B. 灌溉以时耳 策之不以其道
C. 凡人于初植者 胡不见我于王
D. 苗则槁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译文:
②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译文:
(4)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答:
(1)C [解析]“趋”应翻译为:快步走。
(2)AB [解析]A项两个“而”均表转折,可翻译为“但”。B项两个“以”都解释为“按照”。C项意思分别是:介词,在;介词,表被动。D项意思分别是:转折连词,解释为“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
(3)①栽上树已经很长时间了,别人已经厌倦忘记,而我却更加辛勤地培育它。②快速行走了九十里却停了下来,这不能叫作已经到达。[解析]本题需要注意,“既”“厌忘”“捷行”等的含义,要准确译出它们的意思。
(4)文章通过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修业之道”: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善始不善终,不能心急。[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注意从两个人各自的经历和经验教训上概括回答。答出主要点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A.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B.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C.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D.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忿: ②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译文:
(4)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
(5)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答:
(1)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一般时间词后、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本句“上”为主语,主谓之间可作停顿,故选A。
(2)①发怒、生气 ②案件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释义的识记,要调动平常积累,准确写出常见重点实词的意思,答题时要考虑到它们的具体语境。可将要解释的文言字词放入相应段中理解分析。
(3)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解析]本题中的“卿”“欲”“朕”均为文言词语,应该译出。
(4)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坚持要兑现守信用。戴胄认为应该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是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能力。要解答此题,先要读懂文义,然后根据戴胄的言论进行概括提炼。结合“据法应流”“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这些重点句子可以得出答案要点。
(5)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依据文中事件提炼概括,以免有疏漏;学会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如文中的“忠清公直”等词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丧: ②明: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译文:
(4)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5)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答:
(1)B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其实这类题是有规律可循的。本句是被字句,也是一个主谓句,先弄懂句意,“王之兵自败于秦晋”的意思是“大王的军队自从被秦、晋打败后”,主语是“王之兵”,谓语是“自败于秦晋”,按主谓结构就很容易划分出这个句子的节奏。
(2)①丧失 ②明智 [解析]此题考查解释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丧”出自“丧地数百里”,其意思是丧失土地数百里,故“丧”的意思是丧失:“明”出自最后一句“自见之谓明”,其意思是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作明智,故“明”的意思是明智。
(3)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与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漏译,不增译,不随意改变原句的结构特点,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语句翻译通顺、完整。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此题中,“弱”“乱”“非”(其实,这几个词语在课内都学过),应进行直译,而“下”“……也”应进行意译。注意“王之弱乱”中“之”的用法: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4)示例: 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全文的深刻理解,透过表面看本质,以及对主旨的概括能力。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原文的内容读懂。要善于根据题目的要求寻找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并注意题干的要求,然后进行归纳、概括、比较,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却没有认识到自己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庄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让他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而了解自己更是一种智慧。达到智是很难的,之所以难不是难在了解他人,而是难在了解自己。所以说:“自见之谓明(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作明智)。”
(5)示例:①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②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结合文意对人物形象、人物个性的具体分析。分析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分析人物的优点与不足。楚庄王在这里表露的不足是只看见越国的问题,不见自己的弱点,考虑问题不周全。优点是能够听信旁人正确的劝谏,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是虚心纳谏之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咸不解其意 咸:
②值积雪始晴 值: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答:
(1)①全,都 ②遇到,碰上……的时候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这两个词第一个可以用换字法解释——换为“全”。第二个可以用加字法解释,如加一个字,解释为“正值”。
(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才行。翻译本句需要注意“悉”(都)、“覆”(覆盖)等字的翻译,其次还要注意此句是省略句,应为“(人们出入)都无所妨”。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根据对人物的行为分析归纳出答案,陶公所收集两样物品都是人们“废弃”或用后“剩余”的,可见其节俭,而这两样东西事后都派上用场,可见其勤于思考动脑,足见其“勤勉”,有远见。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闻公①有一册历②,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③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④书也。
[注]①公:文中指周忱,明朝官员。②册历:记事簿。③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④漫:随便。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人初不知其故
②公诘其失船为何日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B. 那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C. 其中一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D. 其中一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3)从文中看出“民”有诈的语句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4)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希望官员做事认真,一心为公。
B. 称赞周忱留心公事,做事细密。
C. 赞赏周忱学识超群,慧眼独具。
D. 讽刺“民”自作聪明,贪图钱财。
(1)①原因 ,缘故 ②是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思。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要靠平时的记忆积累,二可以联系它所在的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来理解。“故”可根据《曹刿论战》中“公问其故”里的“故”进行知识迁移。“为”可根据《陈涉世家》中的“项燕为楚将”中的“为”进行知识迁移。
(2)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不是简答题,而是选择题,这样就降低了试题难度,只要把握了关键字的意思就不难找出答案。一如“其人”翻译为“那人”,因为文中就只提到了“民”一个人,所以就可排除C、D项。“不得行”翻译为“没有成功”,从前文的“惊服”可看出。故选A。
(3)其人不能知而妄对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确问题是什么,找到问题所在答题区,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就可以。文章第二段主要讲“民诈公”,从那人不知道而胡乱回答可看出“有诈”。
(4)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意图的理解。这是一则人物传记,因此在表现文章的写作意图时应该根据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来入手。从文章的最后一句可得出周忱“留心公事”,从“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可看出他“做事细密”。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琢 冰
(清)唐 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被以衣裳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置之堂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诚巧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何不范金琢玉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译文:
(4)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
(1)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解析]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方法: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2)D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解释出每一个字的具体含义。A项的被:通“披”。B项中的置:放置。C项的诚:真,实在,确实。D项前一个“何”,意思是“为什么”;后一个“何”,意思是“多么”。然后得出答案。
(3)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解析]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准确翻译“孰”和“以”。
(4)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解析]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可以赞成,也可不赞成。方法:多读文段,能够理解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①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②,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注]①赒(zhōu):救济,接济。②粜(tiào):卖出粮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必以处士为法(榜样)
B. 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遗憾)
C. 以牛自归(返回)
D. 厚遗以遣之(送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以一布衣终于家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 而能使人如此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C. 处士父以疾废于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 当为连公行丧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译文:
②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译文:
(4)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刻画了“连处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1)C
(2)BD
(3)①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②(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解析]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 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这里省略主语,根据下文应山县人为其送丧可知,是连处士去世,弟弟将其送回。
(4)通过写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以及“应山之人”对连处士的赞颂和连处士死后的悲伤等言行,表现了连处士孝以事亲、乐善好施、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解析]文言文难度不大,但要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尤其要注意细节。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
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②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子何以知之?
译文:
(3)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秦王将猎→ →韩生劝止→ →韩生释疑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 遇事要勤学好问。 B. 要善于见微知著。
C. 要勤于观察思考。 D. 遇事要集思广益。
(1)①喜爱 ②生病 (2)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第一空:百姓徙避(百姓避之)第二空示例:宫卫问故
(4选B选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和,难度中等。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题记》)
乙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②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③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赗敛棺椁④皆所未具。公怃然⑤,即彻宴席,厚赒⑥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①〔缞绖(cuī dié)〕丧服。②〔亟(jí)〕急迫地。③〔寓居士人〕指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④〔赗(fèng)敛棺椁〕指下葬用的物品。⑤〔怃然〕怅然失望的样子。⑥〔赒(zhōu)〕救济。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杂然而前陈者 陈:
(2)范文正公守邠州 守: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翻译:
(2)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翻译:
3. 在古汉语中,“毕”有下面三个解释,文中“使毕其事”中“毕“的意思是 。(填序号)
①轻快,敏捷。 ②完成,结束。 ③全部,全都。
4. 甲文中“太守”与“滁人”同乐,乙文中“范文正” ,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1.答案:(1)摆开 (2)做州郡的长官(做太守)
2.答案:(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他)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予他们重金救济
3.:②
4.因“士人”而悲
(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
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二)有__,有亡天下,__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__;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注],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选自《日知录·正始》)
[注]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去国怀乡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知录·正始》)
B.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
C.何时而乐也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土膏微润(《满井游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文段(一)中前两段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4.文段(二)中的哪句话和文段(一)表达的思想相近?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
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
1. C
2.(1) 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2)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或乐或悲。
3.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或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禁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