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完成各题。

善 学 者

(战国)《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①选自《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礼记》中的一篇,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②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③功:效果。④庸:功劳。⑤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⑥节目:树的枝干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⑦从容:同“舂容”,即撞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学者     善:   

其久也 及:   

③相以解 说:   

④此进学之道也 皆:   

(2)应答如同敲钟,这是个很不错的比喻。日常学习中你在与老师的交往时有同样的体验吗?请结合自身实际作简要回答。

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译文:

②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译文:

(4)探究下列两小题(可以任选一题)。

①《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即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歌唱;而“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即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的指引去学习。请结合自身学习或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②请结合注释,翻译下面一则关于“教学相长”的短文。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不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也。

译文:

(1)①擅长,善于(注意,此处用作动词) ②等到 ③通“悦” ④都

(2)敲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首先要了解钟的特点和性能 ,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去敲击。老师回答学生的提问,同样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对学生的问题、心态等等有较准确的把握,答问才会说到点子上。举例略。

(3)①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逸,安闲;庸,归功)②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以,用;则,就)

(4)①通过“善歌继声”的比喻,提出善教者要使学生能积极自觉地跟着学习,达到“继志”的要求。作为学生应配合老师的引导,唱和自如,教与学和谐一体。②学了以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以后才知道困惑不解。知道不足以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以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喜 雨 亭 记(节选)

(宋)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注] ①扶风:凤翔府。②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③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④商贾:做买卖的人。⑤忭(biàn):欢乐、喜悦。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喜/之大小不齐    B. 既而/弥月不雨

C. 民/方以为忧 D. 忧者/以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以其书      ②岁之春    

③三日    ④病者以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译文:

②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

译文:

(4)阅读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①百姓因为“    ”而忧虑,而后又因为“    ”而欢欣。(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②此亭名为“喜雨亭”,喜在何处?(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A (2)①命名 ②这 ③才 ④痊愈

(3)①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②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

(4)①弥月不雨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②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下了一场大雨能有好的年成。(或“渴盼的大雨终于来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①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泛指药物。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

(2)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致何(书信)

B. 子急归(适宜)

C. 其人镇江(到达)

D. 何以书其人(给……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

译文:

(4)袁体庵神医的“神”体现在哪里?

答:

(1)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2)B

(3)高兴到极点心窍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

(4)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时耳。凡人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往视之,苗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驽马行弗间(缓慢)

B. 他人莫也(比得上)

C. 其子往视之(催促)

D. 自功效也(夸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力疲气竭 思不学则殆

B. 灌溉时耳 策之不其道

C. 凡人初植者 胡不见我

D. 苗槁矣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译文:

②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译文:

(4)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答:

 (1)C [解析]“趋”应翻译为:快步走。

(2)AB [解析]A项两个“而”均表转折,可翻译为“但”。B项两个“以”都解释为“按照”。C项意思分别是:介词,在;介词,表被动。D项意思分别是:转折连词,解释为“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

(3)①栽上树已经很长时间了,别人已经厌倦忘记,而我却更加辛勤地培育它。②快速行走了九十里却停了下来,这不能叫作已经到达。[解析]本题需要注意,“既”“厌忘”“捷行”等的含义,要准确译出它们的意思。

(4)文章通过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修业之道”: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善始不善终,不能心急。[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注意从两个人各自的经历和经验教训上概括回答。答出主要点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戴胄犯颜执法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

  [注]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A.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B.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C.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D.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忿:     ②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译文:

(4)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

(5)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答:

(1)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一般时间词后、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本句“上”为主语,主谓之间可作停顿,故选A。

(2)①发怒、生气 ②案件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释义的识记,要调动平常积累,准确写出常见重点实词的意思,答题时要考虑到它们的具体语境。可将要解释的文言字词放入相应段中理解分析。

(3)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解析]本题中的“卿”“欲”“朕”均为文言词语,应该译出。

(4)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坚持要兑现守信用。戴胄认为应该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是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能力。要解答此题,先要读懂文义,然后根据戴胄的言论进行概括提炼。结合“据法应流”“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这些重点句子可以得出答案要点。

(5)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依据文中事件提炼概括,以免有疏漏;学会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如文中的“忠清公直”等词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丧:       ②明: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译文:

(4)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5)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答:

 (1)B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其实这类题是有规律可循的。本句是被字句,也是一个主谓句,先弄懂句意,“王之兵自败于秦晋”的意思是“大王的军队自从被秦、晋打败后”,主语是“王之兵”,谓语是“自败于秦晋”,按主谓结构就很容易划分出这个句子的节奏。

(2)①丧失 ②明智 [解析]此题考查解释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丧”出自“丧地数百里”,其意思是丧失土地数百里,故“丧”的意思是丧失:“明”出自最后一句“自见之谓明”,其意思是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作明智,故“明”的意思是明智。

(3)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与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漏译,不增译,不随意改变原句的结构特点,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语句翻译通顺、完整。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此题中,“弱”“乱”“非”(其实,这几个词语在课内都学过),应进行直译,而“下”“……也”应进行意译。注意“王之弱乱”中“之”的用法: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4)示例: 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全文的深刻理解,透过表面看本质,以及对主旨的概括能力。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原文的内容读懂。要善于根据题目的要求寻找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并注意题干的要求,然后进行归纳、概括、比较,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却没有认识到自己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庄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让他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而了解自己更是一种智慧。达到智是很难的,之所以难不是难在了解他人,而是难在了解自己。所以说:“自见之谓明(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作明智)。”

(5)示例:①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②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结合文意对人物形象、人物个性的具体分析。分析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分析人物的优点与不足。楚庄王在这里表露的不足是只看见越国的问题,不见自己的弱点,考虑问题不周全。优点是能够听信旁人正确的劝谏,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是虚心纳谏之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不解其意 咸:   

积雪始晴 值: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答:

 (1)①全,都 ②遇到,碰上……的时候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这两个词第一个可以用换字法解释——换为“全”。第二个可以用加字法解释,如加一个字,解释为“正值”。

(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才行。翻译本句需要注意“悉”(都)、“覆”(覆盖)等字的翻译,其次还要注意此句是省略句,应为“(人们出入)都无所妨”。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根据对人物的行为分析归纳出答案,陶公所收集两样物品都是人们“废弃”或用后“剩余”的,可见其节俭,而这两样东西事后都派上用场,可见其勤于思考动脑,足见其“勤勉”,有远见。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闻公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书也。

  [注]①公:文中指周忱,明朝官员。②册历:记事簿。③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④漫:随便。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人初不知其故  

②公诘其失船何日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B. 那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C. 其中一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D. 其中一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3)从文中看出“民”有诈的语句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4)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希望官员做事认真,一心为公。

B. 称赞周忱留心公事,做事细密。

C. 赞赏周忱学识超群,慧眼独具。

D. 讽刺“民”自作聪明,贪图钱财。

 (1)①原因 ,缘故 ②是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思。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要靠平时的记忆积累,二可以联系它所在的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来理解。“故”可根据《曹刿论战》中“公问其故”里的“故”进行知识迁移。“为”可根据《陈涉世家》中的“项燕为楚将”中的“为”进行知识迁移。

(2)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不是简答题,而是选择题,这样就降低了试题难度,只要把握了关键字的意思就不难找出答案。一如“其人”翻译为“那人”,因为文中就只提到了“民”一个人,所以就可排除C、D项。“不得行”翻译为“没有成功”,从前文的“惊服”可看出。故选A。

(3)其人不能知而妄对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确问题是什么,找到问题所在答题区,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就可以。文章第二段主要讲“民诈公”,从那人不知道而胡乱回答可看出“有诈”。

(4)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意图的理解。这是一则人物传记,因此在表现文章的写作意图时应该根据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来入手。从文章的最后一句可得出周忱“留心公事”,从“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可看出他“做事细密”。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琢  冰

(清)唐 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以衣裳

同舍生皆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之堂背

且焉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巧矣

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不范金琢玉

吏呼一怒(《石壕吏》)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译文:

(4)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

 (1)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解析]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方法: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2)D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解释出每一个字的具体含义。A项的被:通“披”。B项中的置:放置。C项的诚:真,实在,确实。D项前一个“何”,意思是“为什么”;后一个“何”,意思是“多么”。然后得出答案。

(3)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解析]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准确翻译“孰”和“以”。

(4)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解析]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可以赞成,也可不赞成。方法:多读文段,能够理解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注]①赒(zhōu):救济,接济。②粜(tiào):卖出粮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必以处士为(榜样)

B. 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遗憾)

C. 以牛自(返回)

D. 厚遗以之(送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以一布衣终家  每假借藏书之家

B. 能使人如此 民殷国富不知存恤

C. 处士父疾废于家 域民不封疆之界

D. 当连公行丧 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译文:

②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译文:

(4)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刻画了“连处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1)C 

(2)BD 

 (3)①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②(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解析]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 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这里省略主语,根据下文应山县人为其送丧可知,是连处士去世,弟弟将其送回。

(4)通过写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以及“应山之人”对连处士的赞颂和连处士死后的悲伤等言行,表现了连处士孝以事亲、乐善好施、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解析]文言文难度不大,但要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尤其要注意细节。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