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1.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

对偶句: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由:示例:我认为这组对偶句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感、节奏感。所以我喜欢。

2.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淫慢、不能险躁。(用原文词语填空)

阅读下面课内和课外文言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可以素琴 tiáo ②无案之劳形 dú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 大 ②有仙则 有名,出名

3.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我选选①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或选②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下列表述有瀑的一项是(A.)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5.完善作者小档案。

姓名

刘禹锡

梦得

朝代

唐朝

主要经历

①他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②他积极参与了“古文运动”。

作品

《陋室铭》示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tiáo     dú

2.  ①谈笑有鸿儒  大    ②有仙则  有名,出名

3.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我选选①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或选②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 A  

5.完善作者小档案。   

姓名

刘禹锡

梦得

朝代

唐朝

主要经历

                      

作品

  

【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

【乙】

昔伍子胥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节选自《录异记·异水》)

【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

13.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昔伍子胥累谏吴王( )

A.重叠B.同“垒” C.堆集,积聚D.连续,屡次

(2)戒其子曰( )

A.防备B.戒除C.告戒,后作“诫”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B.“因立庙以祠焉”和成语“事出有因”中的两个“因”意思不同。

C.“自是自海门山”和成语“是非分明”中的两个“是”意思不同。

D.“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日”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17.下列与甲文画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A.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B.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C.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D.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阳过远村

18.乙文用“怒”形容浙江之潮,言简意丰,试作具体分析。

[68b16db0460ef918.jpg]

阅读下面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然起行。②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月色入(2)然起行 (3)无与为乐者 (4)水中藻、荇交横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向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12.文中“闲人”—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

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

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

[32601038774e2e11.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到其家   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

A.久,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

C.臣以王吏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欧阳修《归田录》)

1. A

2. D

3.(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阅读

(一)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7.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至于夏水襄陵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王命急宣( ) (2)虽乘御风( )

(3)既渐近( ) (4)则玉雪岭际天而来( )

9.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 往来而不

B.其千二百里 又何

C.其远出海门 今齐地千里

D.湍绿潭 吴广爱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____

[a556fbb98bfc2477.jpg]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行道之人受( )⑵妻妾之( ) ⑶所识穷乏者我与(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箪之不能尽其材。

B.万钟于我何焉。 既冠。

C.今为宫室之为之。 吾妻之我者。

D.是亦不可以乎。 死而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呢?

1.⑴不⑵侍奉⑶“得”通“德”,感激

2.D

3.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万种则不辨礼仪而受之的人”

(三)推敲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韩立马久 ( ) ②岛初赴京师( )

③遂驴上吟哦( ) ④遂并辔归 ( )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1.①很  ②参加科举考试  ③在  ④连词,表修饰

2.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

3.示例:①对待写作必须具有严谨的精神  ②文章不厌百回改  ③需要向他人学习借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花之隐逸者”中的“之”用法和意义不同,前者主谓间的助词,可不译,后者结构助词,译为“的”。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中的“蔓”和“枝”属于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为“我爱好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其中“莲之爱”为宾语前置句。

D.朗读是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朗读节奏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C

2.B

阅读下面古诗文

金山寺(并序)

[宋]梅尧臣

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回阁,上上方,历绝顶以问山阿,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②陟:登,上。③上方:佛寺。④山阿(ē):山岳。⑤萼(è):花萼。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⑦羽翮(hé):羽毛。⑧桡(ráo):船桨。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

B.向使/善工摹画

C.穷极/山水之趣

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3.《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 ;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

句的内容相呼应。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1. D

2.(1)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2)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3作者(梅尧臣) 峰壑攒水上(

4示例:此句写得好。写巢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了它的“义”。以物喻人,肯定了士人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