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负势竞上/负箧曳屣 B. 风烟俱净/亭亭净植
C. 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 D. 望峰息心/生生不息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C
2那些竭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 答:从不同角度写景物的特点,表现奇山异水之美,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
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
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因为“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5、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
6.、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记叙了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②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③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④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⑤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⑥,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或]有人 ③[哂](shěn)微笑④[不暇]顾不上。⑤[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无偿劳动。⑥[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其: (2)自是数年之后 是:
(3)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____________ (4) 路不拾遗 遗: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精益求精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有识之士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安用重法耶?
译文:
4.用文中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
(2)【乙】文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5.比较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他的 (2)这(3)没有(4)丢失
2. B
3.(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4.(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甲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用了两个设问句)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对话)表现唐太宗是一个贤明、体恤民情、倡导廉洁的君主。
阅读《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名之者谁? 名: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
(3)杂然而前陈者。 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
4.《醉翁亭记》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1(1)取名,命名(2)消散(3)纷繁杂乱
2.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⑵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3.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
4. 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共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瑾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②,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④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梦溪笔谈·范文正荒政》)
【注释】①殍瑾(piǎo jìn):饿死的人。②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③条:分列项目、条目。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则有去国怀乡( ) (2)至若春和景明( )
(3)而或长烟一空( ) (4)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
4.范仲淹被贬后不计较个人得失,仍把天下黎民的忧乐记挂心间。这样的抱负可以从【甲】文中他说的“ , ”这句话看出,也可以从【乙】文中他做的 , ,组织修建仓库和官员宿舍这三件事看出。
5.“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1)国都,都城(2)日光③全,都④每天
2.(1)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2)百姓没有流动迁移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
3.A
解析:B应为“然则/何时而乐耶”;C应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应为“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鼓励百姓出游(如答“纵民竞渡”或“鼓励百姓赛龙舟”也可) 让佛寺大兴土木(修建工程)
5,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佳木秀而繁阴。( ) ②树林阴翳( )
③遂书以名其亭焉( ) ④掇幽芳而荫乔木(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3.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①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霖 开 ② 四 时 之 景 无 不 可 爱
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5.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你如何评价这种政治理想?
6.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草木茂盛 ②遮盖 ③命名 ④花
2.①喝醉的时候能和大家一起欢乐, 清醒的时候能够写这篇文章的人就是太守
②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3.①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霖 开 ② 四 时 之 景 /无 不 可 爱
4 .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5.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评价略
6.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异:乙文用散句描写。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且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其境过清( ) (2)凄神寒骨( )
(3)负势竞上( ) (4)百叫无绝(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 因为 (2)使……凄凉 (3) 凭依 (4) 停止、消失
2. (1)(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 (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摆放(2)尽兴地喝酒(3)到(来)(4)怎么
2.(1)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2)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
3.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 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 “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1.解释加点词
(1)或异二者之为( )(2)吾谁与归( )
(3)吴玠素服飞( ) (4)玠益敬服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作者提出的观点与乙文所记岳飞的品质有哪些共同点?乙文所记的几件事中又有哪些是甲文没有论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或许 归依 平素 更加。
2.文臣不贪爱钱财,武将不怕死,那样天下就太平了.
3.共同点:忧国忧民,先忧后乐。乙文所写关于天下太平的看法是甲文所未论及的。
译文: 岳飞特别孝顺,她的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寻找他母亲,并且接了回来。她的母亲有病,经久难愈,岳飞就一定要亲自给母亲喂药。岳飞的母亲去世,岳飞三天不吃不喝。家中没有婢女伺候,吴玠一向敬仰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将奴婢打扮成美女送给他。岳飞说:“主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能是臣子贪图享乐之时?”岳飞没有接受,将美女送回。吴阶就更加的敬仰飞了。岳飞嗜酒,皇帝告诫他:“你等到了河朔,才可以这样酗酒。”于是从此不再饮酒。皇帝曾经想要给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能够建立自己的家呢?”有人问:“天下何时才会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 设: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3.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奔:飞奔的马。②作:发出。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
2.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3.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