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④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注释】①〔韩康伯〕名伯,东晋大官,玄学思想家。②〔襦(rú)〕短袄。③〔复裈(kū n)〕夹裤。裈,裤子。④〔下〕下身。⑤〔国器〕治国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1.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止得襦(同“只”) 两股战战(大腿)
B. 母殷夫人自成之(缝制) 胡不见我于王(看见)
C. 寻作复裈(不久) 便扶向路(原先,从前的)
D. 母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每至晴初霜旦(下霜,降霜)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母殷夫人自成之 当余之从师也
B. 母问其故 其如土石何
C. 乃答曰 乃重修岳阳楼
D. 火在熨斗中而柄热 潭西南而望
3.下列各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文中的殷夫人是一位关爱孩子,并且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母亲。
B.“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侧面表现出韩康伯从小就身体强健,超过常人。
C.这个故事若作为事实论据则可论证这样的论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D.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可以看出,“夙惠”有“早年聪慧”的意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2)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1.B
2.C
3.B
4.(1)示例:①从此,(大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或:立刻完成)。 ②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或:立即)就能完成(或:写好)。
(2)示例:①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或:不须要)再做夹裤哇。②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暖和的,所以不须要(或:不需要)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__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沉溺声色
C.及凯旋而纳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终至一夫夜呼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
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
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
4.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
1.C
2. ①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衡”,梗塞,不顺;“作”,有所作为)
②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 “忧劳”,忧愁而劳苦;“逸豫”,安逸享乐)
3.B
4. 答案略。(围绕“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练意志”等任意一点来谈
哀溺文序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③。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④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永:即永州。②氓:民,百姓。③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④货:这里指钱。
1. 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水暴甚( ) (2)益怠( )
2.“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这句话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中有个流氓比平常更用力地划水。
B.其中一个人虽然拼命划水,速度却不如普通人。
C.其中一个人无法像平常那样划水前进。
D.其中一个人虽然拼命划水,却前进不了多少。
3. 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1.(1)水暴甚( 上涨 ) (2)益怠( 疲惫 )
2. D
3.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负势竞上/负箧曳屣 B. 风烟俱净/亭亭净植
C. 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 D. 望峰息心/生生不息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C
2那些竭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 答:从不同角度写景物的特点,表现奇山异水之美,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
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
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因为“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5、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
6.、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记叙了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②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③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④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⑤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⑥,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或]有人 ③[哂](shěn)微笑④[不暇]顾不上。⑤[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无偿劳动。⑥[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其: (2)自是数年之后 是:
(3)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____________ (4) 路不拾遗 遗: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精益求精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有识之士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安用重法耶?
译文:
4.用文中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
(2)【乙】文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5.比较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他的 (2)这(3)没有(4)丢失
2. B
3.(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4.(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甲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用了两个设问句)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对话)表现唐太宗是一个贤明、体恤民情、倡导廉洁的君主。
阅读《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名之者谁? 名: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
(3)杂然而前陈者。 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
4.《醉翁亭记》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1(1)取名,命名(2)消散(3)纷繁杂乱
2.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⑵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3.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
4. 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共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瑾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②,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④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梦溪笔谈·范文正荒政》)
【注释】①殍瑾(piǎo jìn):饿死的人。②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③条:分列项目、条目。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则有去国怀乡( ) (2)至若春和景明( )
(3)而或长烟一空( ) (4)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
4.范仲淹被贬后不计较个人得失,仍把天下黎民的忧乐记挂心间。这样的抱负可以从【甲】文中他说的“ , ”这句话看出,也可以从【乙】文中他做的 , ,组织修建仓库和官员宿舍这三件事看出。
5.“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1)国都,都城(2)日光③全,都④每天
2.(1)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2)百姓没有流动迁移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
3.A
解析:B应为“然则/何时而乐耶”;C应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应为“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鼓励百姓出游(如答“纵民竞渡”或“鼓励百姓赛龙舟”也可) 让佛寺大兴土木(修建工程)
5,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佳木秀而繁阴。( ) ②树林阴翳( )
③遂书以名其亭焉( ) ④掇幽芳而荫乔木(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3.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①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霖 开 ② 四 时 之 景 无 不 可 爱
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5.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你如何评价这种政治理想?
6.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草木茂盛 ②遮盖 ③命名 ④花
2.①喝醉的时候能和大家一起欢乐, 清醒的时候能够写这篇文章的人就是太守
②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3.①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霖 开 ② 四 时 之 景 /无 不 可 爱
4 .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5.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评价略
6.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异:乙文用散句描写。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且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其境过清( ) (2)凄神寒骨( )
(3)负势竞上( ) (4)百叫无绝(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 因为 (2)使……凄凉 (3) 凭依 (4) 停止、消失
2. (1)(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 (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