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范式守信》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与汝南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 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元伯曰: 其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3.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

1.谓:对……说;告诉        至:到

2.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3.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4.示例: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学习中,答应帮组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A.文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酆、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文段

道光二十一年,英人将扰佛山镇,取道泥城,经萧岗三元里。里民愤起,号召各乡义勇,枪械云集,四面邀截。英兵窘迫不能出,死者二百余人,毙其梁帅伯麦。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重围。时,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人数万人。是役也,英人为之丧胆。

初九、初十日,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毙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数千人与夷决战,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全身盔甲,刀砍不入,手持宝刀,装嵌宝石,映日不可逼视,亦被杀死。余夷脱逃者,或被坑水冲淹,或为失路饥毙,无一漏网,各处乡民来攻逆夷者尚源源不绝,而英夷亦从此胆寒潜踪矣。

(选编自《广东军务记》)

【注释】 ① 梁帅:大头子,带兵的高级军官。

② 逆夷:指英国侵略军。

③ 未刻:下午一时到三时

1.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杀两尉( 并且 ) B.至陈( 比较 )

C.枪械集 ( 聚拢 ) D.役也( 这 )

2.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陈胜佐( 代词,代押送的军官 ) B.祭尉首( 介词,用 )

C.夺杀尉( 表顺接 ) D.毙梁帅伯麦( 代词,清军 )

3. 选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愿是天生的贵种吧)

C.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死去的人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D.为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

4. 写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围困(英国头领义律赶紧逃跑,又被当地人层层围起来)

B.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当时互相呼应参加战斗的有三个乡共一百人)

C.或为坑水冲淹,或因失路饥毙(有的被坑水冲走淹死,有的因迷路而饿死)

D.柄镶宝石,映日不可逼视(刀柄上镶有宝石,对着太阳不能逼真地看)

5.选出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是利用老百姓都拥护扶苏、项燕,于是就联合扶苏,项燕一并起义,依从老百姓的愿望。

B.A.文段叙述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三个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C.“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至数万人。”描写了佛山人民团结一致共抗外敌的场景。

D.“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说明了三元里人民有勇有谋。

1.D    

2.A     

3.B    

4.C    

5.A

博爱之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释】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博爱之 (2)老子之仁义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4.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1.参考答案:(1)谓:叫作,称作。(2)小: 认为……小,轻视。

2.参考答案: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3.参考答案:(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

4.参考答案:不一致。理由是: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而自己所说的“道德” 是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故不为得也 (2)由是则而有不用也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1.参考答案:(1)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2)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2.参考示例:(1)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2)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参考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确立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总管王都中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妻子以代公偿。”行省防悟,都中乃得免。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

【注释】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 ②翔踊:物价飞涨。 ③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 ④粜:卖出粮食。 ⑤比:等到 ⑥鬻(yù):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杂然而前者 ( ) (2)宴之乐 ( )

(3)射者中,者胜 ( ) (4)饶杭几二千里 ( )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行者休树/苛政猛虎也

B.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跪而拾以归

C.都中得免/当立者公子扶苏

D.行省怒专擅/俟欣悦,则又请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请根据提示,找出选段【甲】中含有“乐”字的相应语句,填写在A.处;在B.、C.处概括对应语句中“乐” 的含义。

含“乐”字的句子

“乐”的含义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B.

A.

禽鸟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百姓之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C.

5.选段【甲】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爱民亲民;选段【乙】中王都中擅自将米价救灾,惹怒上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都这样写有何作用。

1【答案】(1)陈设,摆设。(2)酒喝到高兴时。(3)下棋。(4)距离。

2【答案】D

3【答案】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4A.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宾客之乐     C.太守自乐

5【答案】百姓对欧阳修的举动是赞同、拥护,对王都中是爱戴。由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反衬出欧阳修和王都中的政绩极好。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众矣!。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后蓉复履其地,蹶然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远清,亭亭净植 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有闻 鲜:少

C.每之,足苦踬焉 履:踩

D.先君子来室中坐,之 语:告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不有其名

B.丹之爱,宜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其间者

C.命童子取土平由此观之,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4.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5.《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1.A

2A

3.①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4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5.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第二空: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古之君民,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也。

魏武侯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君民:统治百姓。②审:弄明白。③罢:通“疲”,疲乏。④殁:死。⑤干隧:地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之君民 陈胜,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B.忠以导之 欲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C.魏武侯居中山也 此则岳阳楼大观也(《岳阳楼记》)

D.恣极物 然徒步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选文通过魏武侯与李克的对话,阐述了怎样的治国之道?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 D

2.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3.吴国却偏偏因此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4.仁爱治国,造福百姓。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矣。

(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诫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非其姓与名也 ( )

(2)不得百焉 ( )

(3)夫不司马迁之志 ( )

(4)则几乎矣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知之难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也

B. 读书者,天下比比矣 如土石何?

C. 人知《离骚》辞赋之祖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D. 欲知屈原之志 温故知新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4问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成为屈原的知音?

1(1)知道 (2)一千(人) (3)具有,具备 (4)迷惑无所得   

2.C

3.读他的书,(能)理解他的言论(或:学说),而且能懂得他有这样言论(或:学说)的愿因罢了。

4.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3)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

(4)征与吾共安天下 安:

2.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

(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1.(1)被选拔    (2)通“横”,梗塞,不顺   (3)哪一个    (4)安定,管理

2. A

3.(1)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强他的才干。

(2)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4.(1)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2)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项是( )

A.皮( qiào)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印度人 马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山阜臆轸 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土地硗确 今齐地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

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1)高高的山峰耸八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

  (2)(印度的疆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

  (3)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

3.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4.【甲】山川之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