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到其家   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

A.久,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

C.臣以王吏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1. A

2. D 

3.(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十堰中考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备矣 备:完备,详尽 浊浪排空 排:充满

B.北通巫峡 通:直到,到达 薄暮冥冥 薄:迫近

C.此乐何极 极:穷尽 感极而悲者矣 极:十分,非常

D.而或长烟一空 或: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

B.“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但这些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C.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是选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得极其自然,而且带着浓郁的抒__彩。

D.语言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4.《孟子·梁惠王下》中这样说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它有什么共同之处?

1. A

2.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宽阔无边。

3. C 

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天下为已任)

广东中考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 (2)以其境过

(3)不可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1.(1)(大约,表示估计数)    (2)(凄清、冷清

(3)(留、停留

2.(1)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  C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百许头 可:大约

  B.折蛇行 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C.石底以出 卷:弯曲

  D.然不动 佁:愉快,欢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坻,为屿 宫室器皿

  B.其境过清 不物喜,不以己悲

  C.如鸣环,心乐 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

  D.记之而去 不知有汉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C.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的缘由。

D.“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1. D 

  2. B

  3. D

登泰山记(节选)

①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选文是清代著名 派文学家 (人名)的作品。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选文第②段内容是:

1桐城派  姚鼐

2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3我(与子颖)在日观亭观看到日出前后的美丽景色。

【甲】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甲文选自《孟子》。孟子是___(朝代)思想家;乙文选自课文《 》。

2翻译句子。

夫战,勇气也。

3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战争有关。甲__调___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乙文阐明___、细心观测是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

1战国、曹刿论战

2打战,是要靠勇气的。

3得道,鼓舞将士的士气

江陵府曲江楼记

(宋)朱 熹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①霭,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②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挡着高墙而感到不快,于是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江水奔流,一目千里。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濛,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敬夫于是环顾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官到这里,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高吟诗,总是飘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那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我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地形,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张公距今已很久了,而读他书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天理本应如此,故人们不能无动于衷。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观看。】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改)

注释:①晻(yǎn)霭:昏暗不明。②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被李林甫诬陷,贬为荆州长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常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 病:担心,忧虑

B.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也 行:实行,推行

C.而以书来予记之 属:通“嘱”,嘱咐

D.于此亦可以诸身 反:反对,违背

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为曲江楼作记,抚今追昔,抒写的所思所感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朱熹因为张敬夫提到了张九龄的经历,想到了读过他书的人都会对是非曲直

有所感悟,想到只要登上此楼的人,都能从登楼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

1答案:D、类推,反顾。【D反‘类推,反顾。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判断文言实词,除了需要日常积累之外,还需要结合文章前后文来判定。此句翻译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

2(1)答案:我看了敬夫的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

(2)答案: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

3答案:(1)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饮酒咏诗。

(2)【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全文的概括和把握能力。答案都出现在本文第二段,即使不能快速读懂全文,也能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来。另外本题共4分,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确定答案为两点。】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节选)和《史记》、《汉书》选段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秦)二世无道,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上》

注:①阿房宫:秦朝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尚未建成即被项羽所焚。 ②严诛:严于诛杀。③赋敛:田赋,税收。④纪:治理。⑤刑戮相望于道:受刑被杀的人充塞道路。

⑥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⑦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⑧亡:通“无”。⑨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⑩廪庾:粮仓。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2)寡助之 至: 

(3)吏能纪 弗: 

(4)慎夫人衣不地 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 

(2)召匠计之,直百金 翻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秦二世和汉文帝治国的做法和效果有什么不同,体现了第一则材料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

答: 

1.答案:(1)限制  (2)极点  (3 )不   (4)拖

2.答案:(1)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汉文帝)召见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价值百金。

3.答案要点:①秦二世刑罚严苛,赋税繁重,大兴土木。

  ②百姓生活困苦。

  ③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

 ④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

⑤施行仁政。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题记》)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①〔缞绖(cuī dié)〕丧服。②〔亟(jí)〕急迫地。③〔寓居士人〕指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④〔赗(fèng)敛棺椁〕指下葬用的物品。⑤〔怃然〕怅然失望的样子。⑥〔赒(zhōu)〕救济。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杂然而前 陈:

(2)范文正公邠州 守: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翻译:

(2)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翻译:

3. 在古汉语中,“毕”有下面三个解释,文中“使毕其事”中“毕“的意思是 。(填序号)

①轻快,敏捷。 ②完成,结束。 ③全部,全都。

4. 甲文中“太守”与“滁人”同乐,乙文中“范文正” ,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1.答案:(1)摆开  (2)做州郡的长官(做太守)

2.答案:(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他)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予他们重金救济

3.答案:②

4.答案示例:因“士人”而悲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A.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钴鉧潭西小丘记(节选)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B.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澧、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永州八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刈(yì):割。②举:全。③熙熙然:和悦的样子。④兹:这,代词。⑤瀯瀯(yíng):象声词,水回旋的声音。⑥匝(zā)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

⑦澧(fēng)、镐(hào)、鄠(hù)、杜:均为古地名,其中澧、镐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建都处。⑧遭:运气。

1.下面是“书”的四个解释,文中“书于石”的“书”的 意思是 (填序号)

①书籍。“家贫,无从致~以观,每假借于藏~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②书信。“烽火连三月,家~抵万金。”《春望》

③书写。“乃丹~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④(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上~谏寡人者,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影石上 布:

(2)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之。

3.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

(2)以兹丘之胜

翻译:

4《钴鉧潭西小丘记》和《小石潭记》同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创作的山水游记散文,请分析文中划线语句,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A.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B.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1.③

2.布:摆,映;   陋:鄙视,以...为陋

3.(1)(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

4. ①孤寂、凄苦、悲凉 ②心神愉悦、陶醉自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