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中考

阅读《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之者谁? 名:

(2)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

(3)然而前陈者。 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

4.《醉翁亭记》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1.(1)    名:取名

(2)    开:散开

(3)      杂:杂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

4.《醉翁亭记》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安顺中考

阅读《岳阳楼记》一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去( )怀乡 ②春和( )明

( )暮冥冥 ④( )予作文以记之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3.文中写湖光月色交相辉映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是指 。(用原文回答)

4.请你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5.同样是被贬,柳宗元在自然美景面前也未能释然,欧阳修却拥有旷达的胸襟,范仲淹却依然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你更欣赏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

1.①(国都)                  ②(日光

③(迫近)            ④(通“嘱”嘱托、嘱咐)

2.①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②           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共事)呢?

3.是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4.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5.示例:我更欣赏范仲淹。因为即使身处人生逆境,不在乎个人得失,依旧怀有忧国忧民之心,现如今国家的建设更需要这样的人。(或我更欣赏柳宗元。他这种直面人生、快意倾吐的率真就如同永州荒野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一样美得那么清澈幽静,别具一格。或我更欣赏欧阳修。因为他以百姓的快乐为个人理想,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怀与胸襟更值得后世人景仰和学习。)

丽水中考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行道之人受( )⑵妻妾之( ) ⑶所识穷乏者我与(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箪之不能尽其材。

B.万钟于我何焉。 既冠。

C.今为宫室之为之。 吾妻之我者。

D.是亦不可以乎。 死而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呢?

1.⑴(不)⑵(侍奉) ⑶(通“德”,感激)

2. D

3.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万种则不辨礼仪而受之的人”

山西中考

阅读《陋室铭》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可以素琴 ②无案之劳形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 ②有仙则

3.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我选选①翻译:。

或选②翻译:

4.下列表述有瀑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5.完善作者小档案。

姓名

刘禹锡

朝代

主要经历

作品

1. ①tiáo     ②

 2. ①    ②有名,出名

3.我选选①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或选②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 A

5.

姓名

刘禹锡

梦得

朝代

唐朝

主要经历

①他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②他积极参与了“古文运动”。

作品

《陋室铭》示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济宁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到其家   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

A.久,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

C.臣以王吏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1. A

2. D 

3.(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十堰中考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备矣 备:完备,详尽 浊浪排空 排:充满

B.北通巫峡 通:直到,到达 薄暮冥冥 薄:迫近

C.此乐何极 极:穷尽 感极而悲者矣 极:十分,非常

D.而或长烟一空 或: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

B.“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但这些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C.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是选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得极其自然,而且带着浓郁的抒__彩。

D.语言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4.《孟子·梁惠王下》中这样说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它有什么共同之处?

1. A

2.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宽阔无边。

3. C 

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天下为已任)

广东中考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 (2)以其境过

(3)不可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1.(1)(大约,表示估计数)    (2)(凄清、冷清

(3)(留、停留

2.(1)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  C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百许头 可:大约

  B.折蛇行 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C.石底以出 卷:弯曲

  D.然不动 佁:愉快,欢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坻,为屿 宫室器皿

  B.其境过清 不物喜,不以己悲

  C.如鸣环,心乐 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

  D.记之而去 不知有汉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C.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的缘由。

D.“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1. D 

  2. B

  3. D

登泰山记(节选)

①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选文是清代著名 派文学家 (人名)的作品。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选文第②段内容是:

1桐城派  姚鼐

2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3我(与子颖)在日观亭观看到日出前后的美丽景色。

【甲】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甲文选自《孟子》。孟子是___(朝代)思想家;乙文选自课文《 》。

2翻译句子。

夫战,勇气也。

3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战争有关。甲__调___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乙文阐明___、细心观测是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

1战国、曹刿论战

2打战,是要靠勇气的。

3得道,鼓舞将士的士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