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2)未果,寻病终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1. (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随即,不久

2.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2)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 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③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 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 (kòu):初生的小鸟。③忮(zhì):凶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信于异类也   (      )

(2)去人太远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译文:

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

答:

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答:

1. (1)使……信任 (2)距离

2.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3.因为“我”的母亲 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

4.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他动物,要与其他动物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式或态度来伤害其他动物。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 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     )

(2)不见曦月  (     )

(3)至于夏水襄陵  (     )

(4)虽乘奔御风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2)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答:

5.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

答:

1. (1)毫无 (2)太阳 (3)上 (4)即使

2. (1)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急流冲荡在岩崖之间。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的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5.寂静凄清。

挟太山①以超北海②,语③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④,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⑤,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太山:泰山。②北海:渤海。③语(yù):告诉。④折枝:本处意作揉胳膊,捶腿。⑤王(wàng):统一天下。

1.请摘出与《大道之行也》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相同的一句。

2.与《大道之行也》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

后遂无问津者。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要:

(2)妻子:

(3)志: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便扶向路。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后/遂无问津者。

2.(1)通“邀”,邀请。(2)妻子和儿女。(3)做标记。

3.(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就顺着旧路(回去)。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会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5)遂反溯流逆上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你读了本文深受什么启发?

1.(1)你们 (2)讲学,教书 (3)指洪水 (4)停止 (5)逆流

2.(1)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2)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3)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3.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4.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做事切不可主观臆断,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给些列加点字注音

睥睨 连亘 青冥 莽莽然

2.些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倏忽/如拳/如豆 B.一行/有/五点/明处。

C.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D.。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惟危楼一座 古义 今义 数年恒不一见 古义 今义

或凭或立 古义 今义 直接霄汉 古义 今义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

(2)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山市》结尾一段写“鬼市”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奇异的景观。

B.“山市”和“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观。这类自然景观一般出现在海面以及沙漠中。

C.《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写狐鬼故事著称的长篇文言小说集。它大多以谈狐说鬼的形式讽刺了现实的__和官场的罪恶。

D. 《山市》以时间为顺序,写了“山市”由生到灭的壮观景象。构成了一个 多层面的山市变幻过程。

1.nì   gèn    míng   mǎng

2 C

3.高     危险         经常        永恒

有的   或者         直插入(一直连到)   不经过中间环节,和间接相对

4(1)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2)(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 同。

5 C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竹本固 固:

(2)夫如是 如是: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译文: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1)稳固   (2)像这样

2因此君子大多种植竹子,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如同君子的美德。

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对第9章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学而时习之

C.切问而近思 D.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C

2.D

3B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与友期行           ②去后乃至

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3文章结尾处,面对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1、①约定;②才;③丢下; ④拉

2.语言(对话)描写

3.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