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无则,回答后面的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2. 解释下列词语
谋: 信: 罔: 知: 诲: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传不习乎?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D.。人不知而不愠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此的感受。
1xǐng chuán yùn
2打算 真诚、诚实 迷惑 通“智”,聪明 教
3①(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②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4D
5是关于学习方法的。 略(注意与实际联系,要言之有物)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项(颈,脖颈 )为之强(坚强,强硬) 徐(慢慢地)喷以(用)烟
B.、果(果真,果然)如鹤唳( 鸟鸣)云端 为之怡然(愉快的样子)称快
C.、兴(兴趣 )正浓 鞭(用鞭子打,抽打。) 数十,驱(赶 )之别院
D.、昂首( 昂:抬。 首:头)观之(它,代蚊子 )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C.、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空余时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
D.、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3、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本文所描写的趣事( )
A.、观蚊成鹤B.、神游山林
C.、鞭打蛤蟆D.、捉虫斗虫
4、点明本文主题的句子是( )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B.、为之怡然称快。
C.、故时有物外之趣。
1、A(强:通“僵”,僵硬。)
2、C(余:第一人称,我。而不是“空余时”)
3、D
4、C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之?”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凡衣服……麻枲之属: (2)老人谓曰:
2. 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
(1)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2)与众共之: (3)杨谢而从之:
3.在括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 )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4. 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1.类;对……说
2.的;它,指物品;他,指居民
3.居民;杨氏
4.D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缘溪行 ②芳草鲜美 ③屋舍俨然
④便要还家 ⑤处处志之 ⑥寻病终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不复得路
C.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__、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1略
2.B
3.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庆历三年,轼1始总角2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节选自《范文正公集叙》)
【注】1轼:苏轼自称。 2总角:指童年。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在洞庭一湖 予观夫巴陵胜状
A. B.
而不一见其面 轼从旁窃观
或异二者之为 览物之情
C. D.
吾得其为人 读之至流涕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3、结合甲文内容,概括乙文中“先生”称范仲淹为“人杰”的原因。
4、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怎样的感情?
1.B
2.(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怪,把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3.范仲淹有着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或:范仲淹有着忧国忧民、无私的精神品质)
4.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和终身不得一见的遗憾、悲痛之情。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
【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夫君子之行。( )
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⑶每以家弊。( )
⑷至心尚之。( )
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虽不能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汝其慎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4.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
1.⑴操守,品德⑵消失,逝去⑶贫困⑷尊崇,崇尚
2.D
3.⑴如果不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⑵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对孩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殷切期盼。
5.⑴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⑵乙文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悉如外人 (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老人引杨氏入山( ) (4)迫暮,与老人同出 ( )
2、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民之大聚落也B.具答之C. 忘路之远近D.或以钱币乞之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4.(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__
1、(1)都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拉,带领 (4)接近
2、C
3、(1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2)(在这儿)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一点也不缺少。
4、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意近即可)
(2015年江苏泰州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
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
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选自《春渚纪闻》)
【注】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至有一字穷岁月 ( ) ②及见今人所藏遗稿( )
③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 ) ④得东坡完生数诗稿(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蘧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
A.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C.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D.何有于我哉(《<论语>》)
2.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疑 皆 冲 口 而 成(标在动宾之间)
(2)渊 明 为 小 邑(标在主谓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
4.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 。
1.(1)①穷尽,用尽。②到,等到。③已经。④数篇,几篇。
(2) C
2.(1)疑/皆冲口而成 (2)渊明/为小邑
3.(1)(欧阳修)改正得极好后,方才拿出来给人看。
(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4.示例:作文不惮屡改
(2015年江苏南通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云阳洞北小刚记
赵垣
①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①,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
②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垒石其上,若棋居然,俗名棋盘山。其峰盖庆忌塔②,之址也。
③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遂徇崖而下,临水坐。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同游人相顾错愕。始知陆士云所记小语小隐,疾语疾应,哗然呼啸,答响满野,惊疑景况,语极真也。随山东折,即港之阳。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④墓。其庙在港南小流水桥上。
④呜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惟留此丛祠,报赛⑤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⑥之酬耶?太息而返。
(选自《晚清文选》,有删改)
【注】①解箨(tuò):脱壳。②庆忌塔:塔名。③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④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胜、祝威的合称。金兵攻打杭州时,两人串军民拼死抵抗,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⑤报赛:祭祀。⑥勤事:尽职。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其 亦 知 勤 事 之 酬 耶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 ( ) (2)临水坐 ( )
(3)即港之阳 ( ) (4)太息而返 ( )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其峰盖庆忌塔,之址也。
译文:
4.文章第③段分别从 、 角度写出了小港景色 、 的特点。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这段文字与上文最后一段文字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答:
1.其/亦知/勤事之酬耶
2.(1)向北 (2)靠近 (3)水的北面 (4)叹气
3.这山峰大概是庆忌塔的旧址。
4.视角 听觉 高峻 空旷
5.《小石潭记》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凄凉抑郁的心情;本文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抒发了物是人非,壮志难酬的感慨。
买鸭捉兔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①,买一凫②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③得兔否?”
注释:①鹘(hú):一种凶猛的鸟。②凫(fú):野鸭。 ③搦(nuò):按。这里指“持握,捕捉”
1、解释加点字:(4分)
①去_______ ②至____ ③人________ ④谓____________
2、翻译画线句:(4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买鸭捉兔》的故事告诉我们:(3分)
1、①离开②到③像人一样④认为
2、①我是一只鸭子,杀死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②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捉得住那兔子吗?
3、我们想要发挥一个人的作用,就必须要了解他的长处和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