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从矣。

1. 以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多。

B.濯清涟而不妖 妖:美丽而不端庄。

C.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D.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隐藏、逃逸。

2.下列语句中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以下翻译错误的是( )

A.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B.牡丹之爱,宜乎从矣: 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什么人才能像我一样啊?

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的哲学家。

B.作者写莲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品格。

C.文中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和观点的语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作者虽然写了菊花,也写了牡丹,但只是用它们的外形特点来对比莲的高雅与美丽。

1.D   2.D   3.C   4.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

(2)子敬素好琴: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

3.此篇文章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了他“恸绝良久”,这是不是矛盾?请作分析

1.(1)副词,表范围,都  (病)重  (2)一向,向来

2.(1)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子献就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3.“了不悲”“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了,悲痛喷涌而出,所以“恸绝良久”。故前后并不矛盾。

文言文阅读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给加点字注音。

遽( ) 将( ) 好( ) 髀( )

2、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语。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

③人皆(吊)之: ④(居)数月:

⑤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⑥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3.翻译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文章作者通过这则故事,揭示了( )的关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

1. jù jiàng hào bì

2. 善:善于 亡:逃跑,丢失吊:慰问 居:经过 将:带领 何遽:怎么就

3. (1)靠近塞上有一个善于用方术推测吉凶的人,有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胡人的区域去了。(2)住在边塞附近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他的儿子仅仅因为瘸腿的缘故,父子两人都得以保全。

4. 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言之有理即可)

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在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胜状: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2.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4.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1C 

2.A 

3.D

4.A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如外人 (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老人杨氏入山( ) (4)暮,与老人同出 ( )

2、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民之大聚落也B.具答之C. 忘路远近D.或以钱币乞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4.(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__

1、(1)都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拉,带领 (4)接近      

2、C

3、(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2)(在这儿)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一点也不缺少。

4、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

(一)

孟子曰:“以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二)

故曰,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之。多助之至,天下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待:须要。②赡:充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以假仁者霸 (2)民不以封疆之界

(3)亲戚之 (4)天下

2.(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此谓也”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B.马千里者

C.属予作文以记D.盖余勤且艰若此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以 德 行 仁 者 王

3.翻译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网]

4.(1)从以上两段选文中,我们可知孟子的治国策略是

(2)两段选文主要运用 进行论证。

1.(1)暴力 / 武力 / 力量(2)限制(3)通“叛”,背叛 / 叛乱 (4)归顺 / 顺从

2.(1)D

     (2)以 德 / 行 仁 者 / 王

3.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凭借德行征服(百姓),(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4.(1)以德服人 / 以德治国 / 仁政 / 得道者多助 / 行仁道 / 得道

     (2)正反对比 / 对比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略无处() (2) 多趣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 甲文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4. 甲乙两文均写到四季之景,请简要说说两文写景有哪些相同之处。

1.(2分)(1)阙: 通“缺”,缺口(或:空缺)。   (2)真(或实在)

2. (1)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 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里就昏暗了。

3.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4. 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情景交融;调动多种感官写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畔之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下面“以”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1.

委:放弃 去:离开 畔:通“叛”,背叛

震慑

2. D

3.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4.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阅读下面《论语》无则,回答后面的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2. 解释下列词语

谋: 信: 罔: 知: 诲: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传不习乎?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D.。人不知而不愠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此的感受。

1xǐng chuán yùn

2打算 真诚、诚实 迷惑 通“智”,聪明 教

3①(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②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4D

5是关于学习方法的。 略(注意与实际联系,要言之有物)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项(颈,脖颈 )为之强(坚强,强硬) 徐(慢慢地)喷以(用)烟

B.、果(果真,果然)如鹤唳( 鸟鸣)云端 为之怡然(愉快的样子)称快

C.、兴(兴趣 )正浓 鞭(用鞭子打,抽打。) 数十,驱(赶 )之别院

D.、昂首( 昂:抬。 首:头)观之(它,代蚊子 )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C.、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空余时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

D.、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3、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本文所描写的趣事( )

A.、观蚊成鹤B.、神游山林

C.、鞭打蛤蟆D.、捉虫斗虫

4、点明本文主题的句子是( )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B.、为之怡然称快。

C.、故时有物外之趣。

1、A(强:通“僵”,僵硬。)

2、C(余:第一人称,我。而不是“空余时”)

3、D

4、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