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⑴斯是陋室 斯:_____ (2) 调素琴 调:______

(3)惟吾德馨 馨:______ (4)往来无白丁 白丁:______

(5)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草色入帘青:

⑵谈笑有鸿儒:

⑶无案牍之劳形: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1. 略

2⑴草色青葱,映入帘里。⑵可以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⑶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3.①自然环境 ②高雅情趣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之?”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凡衣服……麻枲之属: (2)老人谓曰:

2. 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

(1)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2)与众共之: (3)杨谢而从之:

3.在括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 )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4. 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1.类;对……说

2.的;它,指物品;他,指居民

3.居民;杨氏

4.D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缘溪行 ②芳草鲜美 ③屋舍俨然

④便要还家 ⑤处处志之 ⑥寻病终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不复得路

C.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__、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1略

2.B

3.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二)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初潭集》)

1.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⑴ 凡得学者 得: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得:

⑵ 吾徒相教 徒:

徒以有先生也 徒:

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为汉语。

原句: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句: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1.⑴能够    得到    ⑵白白地    只是

2.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从矣。

1. 以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多。

B.濯清涟而不妖 妖:美丽而不端庄。

C.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D.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隐藏、逃逸。

2.下列语句中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以下翻译错误的是( )

A.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B.牡丹之爱,宜乎从矣: 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什么人才能像我一样啊?

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的哲学家。

B.作者写莲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品格。

C.文中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和观点的语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作者虽然写了菊花,也写了牡丹,但只是用它们的外形特点来对比莲的高雅与美丽。

1.D   2.D   3.C   4.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

(2)子敬素好琴: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

3.此篇文章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了他“恸绝良久”,这是不是矛盾?请作分析

1.(1)副词,表范围,都  (病)重  (2)一向,向来

2.(1)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子献就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3.“了不悲”“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了,悲痛喷涌而出,所以“恸绝良久”。故前后并不矛盾。

文言文阅读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给加点字注音。

遽( ) 将( ) 好( ) 髀( )

2、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语。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

③人皆(吊)之: ④(居)数月:

⑤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⑥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3.翻译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文章作者通过这则故事,揭示了( )的关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

1. jù jiàng hào bì

2. 善:善于 亡:逃跑,丢失吊:慰问 居:经过 将:带领 何遽:怎么就

3. (1)靠近塞上有一个善于用方术推测吉凶的人,有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胡人的区域去了。(2)住在边塞附近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他的儿子仅仅因为瘸腿的缘故,父子两人都得以保全。

4. 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言之有理即可)

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在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胜状: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2.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4.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1C 

2.A 

3.D

4.A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如外人 (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老人杨氏入山( ) (4)暮,与老人同出 ( )

2、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民之大聚落也B.具答之C. 忘路远近D.或以钱币乞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4.(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__

1、(1)都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拉,带领 (4)接近      

2、C

3、(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2)(在这儿)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一点也不缺少。

4、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

(一)

孟子曰:“以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二)

故曰,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之。多助之至,天下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待:须要。②赡:充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以假仁者霸 (2)民不以封疆之界

(3)亲戚之 (4)天下

2.(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此谓也”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B.马千里者

C.属予作文以记D.盖余勤且艰若此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以 德 行 仁 者 王

3.翻译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网]

4.(1)从以上两段选文中,我们可知孟子的治国策略是

(2)两段选文主要运用 进行论证。

1.(1)暴力 / 武力 / 力量(2)限制(3)通“叛”,背叛 / 叛乱 (4)归顺 / 顺从

2.(1)D

     (2)以 德 / 行 仁 者 / 王

3.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凭借德行征服(百姓),(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4.(1)以德服人 / 以德治国 / 仁政 / 得道者多助 / 行仁道 / 得道

     (2)正反对比 / 对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